文档详情

沟通的技巧——.ppt

发布:2018-08-17约3.07千字共3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沟通的技巧—— 如何接受孩子的感受 主持人:蒋健 很多人都愿意学习,但是不愿意复习,更不愿意练习,所以没有出息。 不是学习没有用,而是因为我没用。因为我没用,所以我没用。 ——翟鸿燊 基本理念 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直接的联系; 孩子有好的感受,就会有好的行为; 怎样让孩子感受好?那就是接受他们的感受! 常见问题:父母常常不认同孩子的感受。 例如:   “你并不是真的那样觉得。”   “你是因为累了,才这么说。”   “你没必要这么难过。” 当孩子的感受被不断地否定时,会感到困惑和愤怒。这也是在暗示孩子不要去了解自己的感受,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 孩子:妈妈 ,这儿好热。 妈妈:这儿冷,穿上毛衣。 孩子:不,我热。 妈妈:我说过了“穿上毛衣!” 孩子:不,我热。我不穿! 孩子:这个电视节目真无聊。 妈妈:不会吧,多有意思啊。 孩子:这个节目真傻。 妈妈:不对,这多有教育意义。 孩子:这个节目真烂! 妈妈:不许你这么说话! 体会不同的回应方式 场景: 在工作中,你的老板安排你做一项额外的工作,并且要当天完成。你知道应该赶快去做,但是一连串的急事让你把老板交代的工作忘得干干净净。这一天你忙得连午饭都没吃。 当你和同事你都准备下班回家时,老板来找你,你赶快向老板解释,你今天实在太忙了。    老板打断你,生气地对你大吼:“我不想听你的解释!我花钱用你不是让你整天坐着无所事事!”当你正要再向老板解释时,他说:“别说了!”然后径直朝电梯走去。    同事们装做没听见。你收拾好东西离开公司。在回家的路上,你遇到一位朋友,因为心里很郁闷,就把刚才发生的事情告诉朋友。   朋友试着来帮你,他用了八种方式。 否定感受 讲大道理 给出建议 提问 偏袒对方 过分同情 业余心理医生 产生共情(试图了解对方的感觉) 否定感受    “这没什么。不值得你这么郁闷。你可能只是累了,才小题大做的。其实,情况没你想象的那么糟糕。来,笑一笑,你笑起来真好看。” 讲大道理 “生活本来就是这样的。不如意之事常常会有。要学会看开些,世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事情。” 给出建议 “我告诉你该怎么做。明天一早直接到老板办公室,对他说:‘我错了。’然后赶紧把老板交代的活儿干完。别去理会其他小事。明智点,想保住那份工作的话,最好别再让类似的事情发生了。” 提问    “是什么急事让你竟然把老板交代的活儿给忘了?”    “你不知道如果不马上做,老板会生气吗?”  “以前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吗?”    “他离开的时候,为什么不追过去再解释一下?” 偏袒对方 “我能理解你老板的反应。他可能压力太大。他没有天天对你这样,已经不错了。” 过分同情 “真可怜。真是太糟糕了。我真为你难过,我都想哭了。” 业余心理医生    “你想过没有,你这么难过,是因为老板在你的生活中,充当着父亲的角色?小的时候,你可能总是害怕让父亲失望,所以当老板斥责你时,又把你带回到了早年害怕被否定的感觉。对吗?” 产生共情 “今天对你来说真是糟糕的一天。 承受了这么多的压力,又在同事面前 挨老板训,心里一定不好受。” 如果我们也能倾听孩子,与他们产生共情,那么也能有助于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我们不是天生就会说产生共情的语言的。我们大部分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有感受被否定的经历。 为了能流利地说出这种接纳他人的“新语言”,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操练。 心不在焉 全神贯注倾听代替心不在焉 提问和建议 用“哦…”“嗯…”“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代替提问和建议 否定孩子的感受 说出孩子的感受代替否定感受 逻辑上的解释 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代替逻辑上的解释 接受孩子感受的四个技巧 全神贯注地倾听 用简单的话语回应他们的感受 说出他们的感受 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比语言的技巧更关键的是我们的态度。如果我们没有真正和孩子产生共情,无论我们说什么,在孩子眼里都是虚伪的,都是想对他们进行操控。只有我们真正与孩子共情,才会打动孩子的内心。 说出孩子的感受 “汽车司机对我大吼,车上的人都笑话我。” “我真想打迈克尔一巴掌!” “就因为下了点小雨,我们老师就取消了校外活动。她真蠢!” “玛丽请我参加她的聚会,但我不知道该不该去……” “我搞不懂老师为什么非要周末给我们布置这么多作业,把我们累垮了。” “珍妮搬家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平静:表情肌肉基本都处于松弛 状态 惧:眉头上抬,嘴微张开,呈无力状 说出孩子的内心感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