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级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测试卷测试题九.docx
九级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测试卷测试题九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
B.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花之君子者也
D.能以径寸之木
答案:B
解析:A项“水陆草木之花”中“之”是助词,可译为“的”;B项“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项“花之君子者也”中“之”是助词,可译为“的”;D项“能以径寸之木”中“之”是助词,可译为“的”。所以答案选B。
2.下列对“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除非在正午和半夜,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B.自己不是在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C.如果不是在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D.自然不是在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答案:C
解析:“自非”应翻译为“如果不是”,“亭午”指正午,“夜分”指半夜,“曦”指太阳。所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正确的翻译是“如果不是在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答案选C。
3.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与“其真无马邪”中“其”相同的一项是()
A.安求其能千里也
B.其如土石何
C.其人视端容寂
D.其真不知马也
答案:D
解析:“其真无马邪”中“其”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A项“安求其能千里也”中“其”指代千里马;B项“其如土石何”中“其”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C项“其人视端容寂”中“其”是指示代词,可译为“那”;D项“其真不知马也”中“其”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与题干中“其”的用法相同,所以答案选D。
4.下列对“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狗的叫声可以互相听到。
B.田间小路交通便利,鸡狗可以互相听到叫声。
C.南北走向的小路和东西走向的小路互相交错,鸡狗的叫声可以互相听到。
D.阡陌上交通发达,鸡狗的叫声能互相听见。
答案:A
解析:“阡陌”指田间小路,“交通”是交错相通的意思,“相闻”是互相听到。所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翻译为“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狗的叫声可以互相听到”,答案选A。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及其弟子编写而成。
B.《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共同编撰的,记录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作者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
D.《资治通鉴》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
答案:B
解析:A项《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并非孔子及其弟子编写;C项《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不是编年体通史;D项《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不是纪传体通史。所以答案选B。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桃花源记》中描绘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答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答案: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4.《爱莲说》中描写莲花高洁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答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表明自己求学时生活艰苦但精神满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答案: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答案:√
解析:《曹刿论战》确实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所以该说法正确。
2.《马说》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答案:√
解析:《马说》的作者是韩愈,他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所以该说法正确。
3.《小石潭记》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柳宗元,他与韩愈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
答案:×
解析:《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家,不是宋代。他与韩愈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所以该说法错误。
4.《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答案:√
解析: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他们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所以该说法正确。
5.《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