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特级教师郑洁zjzj@pyjy.net.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浙江省特级教师 郑 洁 zjzj@pyjy.net 案例1:一堂没有完成计划的数学课 《数学(七年级·下册)》(北师大版)复习题第154页B组第1题是这样的: 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图,按规 定∠A应等于90°,∠B、∠D应 分别是20°和30°,李叔叔量 得 ∠BCD=142°,就断定这个 零件不合格,你能说出道理吗? 案例1:一堂没有完成计划的数学课 这的确是一堂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的课,这里记录的全部内容没有任何加工的成分,纯属课堂实录。经过一年的新课程学习,我的学生们已经习惯了多思、善疑、不迷信,什么事都要问个为什么,都要多找几条路走,并且敢讲、爱讲、善辩、爱争论,这对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完这堂课后,我一方面欣喜于我的学生们的活跃,陶醉于自己平常的教学中的有意识引导所收到的效果,感恩于新教材的厚实基础;另一方面为我的学生们赶上了课改的良好机遇而庆幸——比起他们的师哥师姐们来,他们显然具有更强的应对挑战的能力——感谢课改! 一、什么是有效的教学? 有效教学就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等)内带来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 ——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教材《有效教学》(肖成金) 关于有效性的一个隐喻:“穿越玉米地” 第一、谁穿得快(速度) 第二、谁掰的玉米多(收益) 第三、谁身上的伤口少(安全)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余文森 有效教学的三个要素: 速度、收益、安全 速度——可看作学习时间(长度) 收益——可看作学习结果(收获) 安全——可看作学习体验(苦乐) 二、哪些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 表现1——三维目标割裂 只关注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 过程方法目标“游离”于知识技能之外 ——为活动而活动; 情感态度目标成为“标签” 。 表现2——教学内容泛化 数学味不浓; 数学教材受冷落; 数学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充分被挖掘出来…… 案例3——“线段可以补衣服” 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线段》的教学片段如下: 师:请同学们把课前带来的毛线放在桌面上,说一说它是什么样的? 生:毛线是弯曲的。 师:你能想办法将它变直吗? (学生将毛线拉直并观察。) 师:将毛线拉直就成了一条线段。你们小手捏住的两端叫做线段的端点。(学生指认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同组的同学比一比你们手中的线段,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的线段比他的线段长。 生:我的线段是红色的,她的线段是黑色的。 师:你如果是线段,你会怎样介绍自己? 生:我要是被同学拉直了,就是线段。 生:把我放在桌面上,我就是弯曲的。 …… 师:上了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线段还可以补衣服。(全班同学哈哈大笑。) 案例3折射出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某种缺失: 学生关注的是什么? 学生是否形成了对“线段”本质属性的认识? 学生对“线段”的认识缺少什么? 怎样改进“线段”教学? 数学教学设计的核心是什么? 表现3——教学活动外化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变活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但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 ※ “自主”变“自流” —— 没有目的性的自主 没有引导性的自主 没有独立性的自主 ※合作学习无实效 ——没有分享、互助、欣赏的合作 ※探究活动无实质 ——没有问题、质疑和深度思考 ※情境热闹无价值——“削足适履”式的伪情境 案例4:“削足适履”式的伪情境 片段一:导入“变量与函数” 动画—— “孙悟空大战二郎神”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情形,一样东西变了,另一样东西就跟着变了。下面我们看这张一天中气温随时间变化的图 ……” 片段二:导入“一次函数” 动画——新“龟兔赛跑” “ 兔子和乌龟都遇到数学问题不能解决,请同学们来帮忙: 1、乌龟跑步的圈数与天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每天加一圈)? 2、兔子汽车油箱中的剩油量与行驶里程有什么关系?” 评析: 一味追求课堂趣味性,一堂课以故事趣闻开头,以游戏、比赛结束,中间还夹杂着顺口溜。课堂气氛的确很浓,师生感情也很融洽,却忽略了数学课的学科性质,即忽视了其科学性、知识性、思想性、学术性和趣味性的统一。 片段一中用二郎神随孙悟空而变来引入函数中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牵强附会。 片段二中龟兔赛跑的动画更是毫无目的的应景之作,是“削足适履”式的伪情境。 伪情境的后果:不但浪费的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更会产生“课堂气氛热热闹闹,学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