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汇率变动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 汇率变动分析
学习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汇率决定基础——各国货币的价值,及其在不同货币制度下的表现形式,领会影响汇率变动的诸因素如何作用于外汇的供求,从而最终引起市场汇率的变动,掌握汇率变动对一国国内经济以及涉外经济的影响,了解常用的汇率预测方法。
第一节 汇率决定的基础
汇率作为两种货币之间的交换比率,其本质是两国货币各自所代表或所具有的价值的比率,因此各国货币所具有或所代表的价值是汇率决定的基础,但由于在不同货币制度下,货币发行基础、货币的种类和形态各异,因而决定汇率的基础——各国货币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也很不一样。下面就按照不同的货币制度,分别研究汇率的决定基础。
一、金本位制度下汇率决定的基础
金本位制度(Gold Standard System)从1816年英国政府颁布条例,发行金币开始,一直到二战爆发前夕,具体又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典型金本位制阶段——金币本位制阶段
在金币本位制(Gold Coin Standard System)下,流通中的货币是以一定重量和成色的黄金铸造而成的金币,各国货币的单位价值就是铸造该金币所耗用的黄金的实际重量,我们把各国货币的单位含金量称为该国货币的铸币平价(Mint Par)。当时,两国货币汇率的确定,就是由两国货币的铸币平价来决定,即汇率决定的基础是铸币平价,用公式表示:
A国货币与B国货币之间汇率=A货币的铸币平价/B货币的铸币平价
例如,1925—1931年,1个英镑金币的重量为123.27447格令,成色11/12,即含113.0016格令纯金;1个美元金币的重量为25.8格令,成色9/10,即含23.22格令金,于是英镑与美元之间的汇率是113.0016/23.22=4.8666,即1英镑等于4.8666美元。
由铸币平价所确定的汇率,通常称为法定平价,法定平价不会轻易变动,它并不是市场买卖外汇的实际价格,而是市场买卖外汇实际价格变动的中心。
(二).蜕化的金本位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通货膨胀严重,银行券的自由兑换和黄金的自由流动遭到破坏,于是传统的金本位制陷于崩溃。各国分别实行两种蜕化的金本位制,即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在这两种货币制度下,国家用法律规定货币的含金量,货币的发行以黄金或外汇作为准备金,并允许在一定限额以上与黄金、外汇兑换,各国货币的单位价值由法律所规定的含金量来决定。此时,我们称各国单位货币所代表的含金量为该货币的黄金平价(Gold Parity),显然在这个时期,汇率是由各自货币的黄金平价来确定,即汇率决定的基础是各国货币的黄金平价。
二、布雷顿森林货币制度下汇率决定的基础
二战结束以后,资本主义各国为了稳定汇率,在1944年建立了布雷顿森林货币制度,该货币制度是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监督下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其核心是双挂钩:一是美元与黄金挂钩,确定l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的黄金官价;二是其它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或者不规定含金量而规定与美元的比价,直接与美元挂钩,或者规定含金量,同时按美元的含金量与美元建立固定比价,间接与美元挂钩。在这种货币制度下,各国货币的价值分别通过黄金或美元来表示。由于这一货币制度是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监督下协调运转的,因此国际上把各国单位货币的美元价值或黄金价值称为国际货币基金平价(IMF Parity),简称基金平价,汇率的决定由各国货币的基金平价的比值来决定,即汇率决定的基础是基金平价。
三、现行国际货币制度下汇率决定的基础
随着布雷顿森林货币制度的崩溃,资本主义各国纷纷放弃了与美元的固定比价,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在这种汇率制度下,各国货币基本与黄金脱钩,即不再在法律上规定货币的法定含金量。汇率已经不再是由各国货币的基金平价或含金量来决定,而应当是各国纸币所代表的实际价值来决定汇率。
那么纸币所代表的实际价值是什么?在金本位制或布雷顿森林货币制度下,纸币代表了一定的含金量,从而代表了一定的价值量,即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显然取决于它所代表的那部分黄金“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量”。而黄金同其他任何商品一样,只能通过别的商品来表现自己的价值量,即黄金的价值只有通过别的商品表现出来,而黄金作为货币商品具有特殊的价值表现形式,它表现在各式各样的商品上,即单位金=X数量的商品A(或Y数量的商品B,或Z数量的商品C,…)
显而易见,黄金的价值表现为一个无限的商品系列,这样,由于纸币代表一定量的黄金,而一定量黄金的价值又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因此,纸币所代表的价值实际上也表现在一系列的商品上。从这可得出结论,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通常表现为一定量的商品,而特殊情况则表现为一定的含金量。我们把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一定量商品称为该纸币的购买力平价,它实际是商品价格的倒数。在这种情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