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慎明
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了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人”与“本”,
全面准确地认识“面,有着重要意义。,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
福人民;以人为本,。我们要把以人为本
,作为我们党
。
关键词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 和谐社会 执政理念
作者李慎明,1949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北京 100732)。
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全面准确地认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我们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以人为本的现实基础和科学内涵
科学理解“以人为本”中“人”和“本”的基本内涵,是完整准确地把握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前提。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人总是具体、现实的人,而不是抽象、虚幻的人。具体、现实的人总是存在于一定的时空之中,存在于每个时代个人的实际生活过程和活动中。在社会形态的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时空中的“人”有着不同的、具体的内涵。在我们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立足于肩负的特殊历史使命所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实质上就是以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及其根本利益为本。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这个问题:
(一)人是不同于纯粹自然界的且不同于自然界中其他生物的“类”存在物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是自然界演化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物质运动的特殊形态的产物,是肉体的、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是4?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唯一由于劳动而摆脱纯粹动物状态的“类”的存在。人是类存在物,首先是人把其他物的类及自身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即从客体的方面来理解,同时又把人的自身当作普遍的自由的存在物,即从主体的方面来理解。广义的自然界中,包含人类在内,并且还包括宇宙中极有可能存在的其他高级生命。但狭义的自然界并不包含人。从实践领域说来,狭义的自然界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是人为了生存繁衍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无机的身体。这样,人便作为不同于纯粹自然界并且不同于自然界中其他存在物的“类”,从狭义的自然界中独立出来并发展着。
“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
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马克出发。”
思指出,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活动的条件。在这个过程中,人始终是能动的;,同时与作为客体的自然界一样,、相互作用。
把“,,贯穿于社会发展论之中。一方面,它突出了人的主体性,,集中体现了人类能够在把握社会历史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这正如列宁所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
另一方面,它肯定自然界不依赖任何意志而存在,广义的自然界作为人类赖动来改变世界。”
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客观存在,是哲学存在论意义上的“本体”。这与认识论意义上的物质是本原,精神是派生的基本观点不仅毫不矛盾,而且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与有机统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以人为本”既强调了作为客体的自然界的优先性地位,包括作为主体的人在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所受到的自然、社会历史规律的制约与限制,又强调了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突出了人是对自然界以及对人类自身认识与改造关系上的决定性力量。
(二)人是由全部社会成员组成的集合体中的“每一个”个人
当然,人,作为直接的自然存在物的“每个人”中的“每一个自我”的存在,只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作为类存在物中的每个偶然性存在着的人的集合体,则是物质运动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结果;有生命的偶然性存在着的一个个“个人”,则开辟出人作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类的必然性存在的道路。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一个个有生命的个体,也就没有整个人类、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但人的普遍性存在方式,则是现实的个人以及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这样描述未来理想社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
马克思为我们阐明了“每个人”与“一切人”的历史规定性及其实现条件。这发展的条件。”
里“每个人”与“一切人”的关系表明,不能用一个抽象的、虚幻的“一切人”作为前提,来掩盖阶级统治的真实意图。只有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才可能有一切人的自由发展。而历史上那种“虚假的共同体”正是假借集合体的名义剥夺多数人的自由。共产主义和所有过去的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