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西塞山怀古 上课.ppt

发布:2017-08-07约1.51千字共1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专题目标: 1初步了解“安史之乱”及中唐的重大政治事件对诗人的人生及诗歌风格的影响。 2能够了解本专题诗人及其作品所代表的风格特征。 3初步体会中唐诗歌风格的多姿多彩的风貌特征。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中唐文学家、哲学家。生活的唐代中后期,由于安史之乱,唐朝形成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的社会局面。 805年,参加“永贞革新”。强烈反对藩镇割据,革新失败, 被贬谪长达22年但却始终不屈。在诗歌创作方面,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他的诗,风格雄豪苍劲,传诵之作极多。他的怀古诗寄寓深远,被奉为“咏史大家”。 长庆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即景抒怀,写下了这首诗。 结合诗中所提到的人物和课下注释,大家想一想这首诗所借之古是什么? 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直往)三山,直取金陵。 诗人言简意赅地介绍了西晋灭吴的战事,你认为哪几个字用得好? (鉴赏提示:描述;表现手法;表达效果……)。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怀古诗的特点 内容—— 意象—— 手法—— 目的—— 品读怀古诗的方法 1、要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史实、人物和典故; 2、清楚诗人的生平际遇和所处时代; 3、明确古与今(人与己)的连接点; 4、古今(人己)对比,结合诗句,体会作品主旨。 * * 一代诗豪 刘禹锡 结合诗中所提到的人物和课下注释,大家想一想这首诗所借之古是什么?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诗歌赏析 “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又有西晋顺江东下、势不可挡攻下东吴的气势; “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诗人言简意赅地介绍了西晋灭吴的战事,你认为哪几个字用得好?(鉴赏提示:描述;表现手法;表达效果……)。 诗歌赏析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① 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 ②对比的手法。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诗歌赏析 主旨探究 这首诗所借之古我们搞清楚了,那么诗人想要用这些古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赞颂 、批判、警戒、自身遭遇的感伤……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余秋雨 怀古诗说 多写古事 多写古人名、地名等 多用典故借古讽今,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 怀人伤己(对比失落 、同病相怜 ) 借古讽今(讽刺,赞颂、批判、警醒) 怀古诗说 怀人伤己(对比失落 、同病相怜 ) 怀古伤今(昔盛今衰 、借古讽今 ) ——表现主观情感 ——观照历史兴衰 怀古诗说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