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2T 1764-2013 平原区水田防护林建设技术规程 .docx
ICS65.020.40B64
备案号:37920-2013DB22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22/T1764—2013
平原区水田防护林建设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sonconstructionofpaddyfieldshelterforestinplainregion
2013-02-06发布2013-06-01实施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I
DB22/T1764—201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吉林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忠辉、赵珊珊、姜晶、谢朋、杨雨春、张大伟、林士杰、王君。
1
DB22/T1764—2013
平原区水田防护林建设技术规程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平原区水田防护林建设的规划设计、树种选择、林带设计的主要参数、林带配置、整地与栽植、苗木质量、抚育管理、林带更新、质量评价。
本标准适用于平原区水田防护林的建设。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林带结构
林带内树木枝叶的密集程度和分布状况。通常把林带结构分为紧密结构、疏透结构和通风结构三种类型。
3.2
林带间距
两条平行林带间的距离。3.3
疏透度
从林带结构上鉴定其透风状况的指标,指林带林缘垂直面上透光孔隙的投影面积与该垂直面上林带投影总面积之比。
3.4
紧密结构
在有叶期枝叶密集,几乎没有透光孔隙,防风距离较短,疏透度小于0.15。3.5
2
DB22/T1764—2013疏透结构
透光孔隙在其纵断面上从上到下均匀分布,一般由乔、灌木组成双层林冠,防护距离较大,疏透度0.25~0.3。
3.6
通风结构
以乔木为土,具有明显的两个层次,上部为林冠层,有较小而均匀的透光孔隙,下层为树干层,有较大的透光孔隙,疏透度0.3以上。
3.7
林带更新
栽植乔、灌木的生长达成熟龄,或由于病、虫危害等而需进行更替栽植,称林带更新(改造)。一般采用隔带更新和半带更新方式。
3.8
隔带更新
是对主、副林带的距离不大,网格较小的林带更新时,采用隔一带伐去一带更新,在一定年限内,将成熟需更新的林带轮流更新完毕。
4规划设计
4.1规划原则
4.1.1田、林、路、渠统筹规划,同步实施。
4.1.2坚持良种壮苗,适地适树,因害设防。
4.1.3合理留出造林台地,且施工时一次成型。
4.2主要设计类型
4.2.1单林类型示意图见图1
渠植树台渠
图1单林类型示意图
4.2.2林渠类型示意见图2
3
DB22/T1764—2013
图2林渠类型示意图
4.2.3单侧路林类型示意图见图3
图3单侧路林类型示意图
4.2.4路林渠类型示意图见图4
植树台植树台
植树台
渠路渠
图4路林渠类型示意图
5树种选择
选择耐水湿、耐盐碱,深根性,防风效能好的杨、柳、榆树等乔木树种和紫穗槐、柽柳等灌木树种。
6林带设计的主要参数
6.1林带的方位
6.1.1有显著主害风的地段,林带与主害风向垂直,如达不到此要求,其偏角不超过45°。林网以长方形为宜。
6.1.2无显著主害风的地段,林网方位可因地制宜。
4
DB22/T1764—2013
6.2林带结构
6.2.1水田林网的组成包括:主林带、副林带,必要时可设辅助林带。
6.2.2主林带依立地条件和作物状况选择疏透结构为宜,风沙严重区选择紧密结构,其它林带可采用通风结构或疏透结构。
6.3林带间距
6.3.1林带间距以林带有效防护距离为依据,间距的大小取决于当地主害风速、林带结构和主栽树种的高度,并结合沟、路的间距确定,主带300m~500m,副带800m~1000m。
6.3.2网格防护面积一般15hm2~20hm2为宜,最大不宜不超过30hm2。
7林带配置
7.1主林带实行乔、灌结合的多树种混交,配置4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