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DB22T 837-2018 防护林设计技术规程  .docx

发布:2025-03-15约5.89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ICS65.020.40B64

备案号:60770-2018DB22吉林省地方标准

DB22/T837—2018代替DB22/T837—1995

防护林设计技术规程

Designofshelterforesttechnicalregulations

2018-07-30发布2018-08-30实施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I

DB22/T837—2018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DB22/T837-1995《防护林设计技术标准》。本标准与DB22/T837-1995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名称;

——修订了风沙危害区农田防护林设计技术要求(见5.1.1,1995年版的2.1);——修订了一般风害区农田防护林设计技术要求(见5.1.2,1995年版的2.2);

——修订了路、渠结合林带设计技术要求(见5.1.3,1995年版的2.3);——增加了护村林设计技术要求(见5.1.4);

——删除了牧场防护林设计技术要求(见1995年版的3);

——修订了流动沙地防护林设计技术要求(见5.2.1,1995年版的4.1);——修订了固定沙地防护林设计技术要求(见5.2.2,1995年版的4.2);

——删除了一般防沙林带、生物沙障设计技术要求(见1995年版的4.3,4.6);——修订了半固定沙地防护林设计技术要求(见5.2.3,1995年版的4.4);

——修订了防沙护路林带设计技术要求(见5.2.4,1995年版的4.5);——增加了水源涵养林设计技术要求(见5.3.1);

——修订了分水岭防护林设计技术要求(见5.3.2,1995年版的5.1);

——删除了水流调节林、梯田埂造林设计技术要求(见1995年版的5.2,5.3);——修订了坡面防蚀林设计技术要求(见5.3.3,1995年版的5.4);

——修订了水库防护林设计技术要求(见5.3.4,1995年版的5.5);——增加了护岸林设计技术要求(见5.3.5);

——修订了树种选择并独立成章(见6,1995年版的2.4,4.7,5.6);——增加了防护林营建(见7)。

本标准由吉林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省林业勘察设计研究院、双辽市玻璃山林场。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孙宏刚、徐建华、刘莉、董秀凯、宫向东、李兴东、高方连、梁启、王树伟、于晓辉、姚晨光、孙佰波、闫泰辰、韩国生。

本标准历次版本发布情况:——DB22/T837-1995。

1

DB22/T837—2018

防护林设计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防护林设计的类型、技术要求、树种选择和防护林营建。本标准适用于防护林设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农田防护林farmlandprotectionforest

以保护农田减免自然灾害,改善自然环境,保障农业生产条件而营造的林带或林网。3.2

路渠相结合林带landandcanalincombinationwithforestbelt与路、渠相结合,走向相一致,而营造的防护林带。

3.3

护村林guardvillageforest

围绕农区村边空地及荒地、荒滩,在改善村镇生态条件、绿化美化环境的前提下营造的片林或围村林带。

3.4

防风固沙林windbreakandsand-fixationforest

以降低风速、防止或减缓风蚀、固定沙地,以及保护耕地、果园、经济作物、村屯、牧场免受风沙侵袭为主要目的的林分。

3.5

流动沙地shiftingsandyland

植被盖度小于10%,风沙活动强烈,地表沙物质流动性强的沙地。3.6

固定沙地fixedsandyland

植被盖度大于30%,地面具有明显结皮,风沙活动较弱,地表沙物质基本不流动的沙地。3.7

半固定沙地semi-fixedsandyland

植被盖度介于10%-30%,地面常有薄层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