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2022级培养方案.docx
PAGE1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2022级培养方案
学科门类
工学
专业类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制订人
刘丽丽
审核人
朱玉松
专业简介
材料类专业的主干学科是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是研究材料的组成、结构、合成与制备,性质与使役性等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是一门主要涉及物理学、化学、计算科学、工程学和材料科学的综合型交叉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伴随着社会发展对材料研究的需要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材料类本科专业包含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等专业,另有焊接技术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特设专业。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专业是适应我国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而设立的,是由材料、物理、化学、电子、机械等多学科交叉,以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及其器件设计、制备工程技术为培养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专业。
专业培养目标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旨在培养满足国家新能源战略的需求,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文化修养和身心素质;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和优秀的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具备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所需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胜任在能源、材料、电子、光电子、电力、航天航空、信息、交通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与新能源材料和器件相关的生产、设计、研发、教学、咨询、管理和贸易等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毕业生也可在本专业或其它相关专业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经过自身学习和工作锻炼,能够达到下列职业和专业成就目标:
1.理解职业道德并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心理素质。
2.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掌握了独立获取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3.掌握了创新的思维和方法,具有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较强的国际视野。
4.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语言表达、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5.通过个人努力,较好地适应了不同岗位的工作要求,在新能源材料和器件相关的企
事业单位从事生产、设计、研发、教学及经营管理等工作,并逐渐成长为业务骨干。
专业毕业要求
本专业在学生的培养上遵循中国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12项基本要求,并进行了适当完善和提升,使学生在毕业时更加符合本专业的实际要求。
1.职业规范: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人文修养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领域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2.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与负责人的角色;个人具有较高的英语运用水平,能阅读本专业相关的外文书籍、文献等,并能够顺利与团队成员就本专业工程问题进行分享讨论。
3.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新能源与器件领域复杂的工程问题,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工具,如计算机及网路技术,能熟练检索查阅文献,来对本专业领域的工程问题进行预测与模拟,并理解其局限性。
4.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和本专业的宽广的基础知识,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电化学方法原理与应用相结合,掌握材料设计和制备、器件组装与测试等方面的实验技能,解决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领域的工程问题等。
5.问题分析:能够运用数学、电化学相关知识的基本原理,通过文献研究、表达分析化学能与电能间的能源转换与存储材料及其器件方面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6.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了解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领域的前沿信息与发展趋势,以及国内外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战略和动态;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本专业工程问题的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研究:能够依据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本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分析并解释数据;熟练掌握能源材料的制备、表征方法,并对结果做出正确分析。
8.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掌握材料复合改性、新材料研究和生产及设备开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创新的态度和意识。
9.工程与社会:通过获得本专业的工程实践实习训练,熟悉工厂生产的基本工艺流程;能够根据材料工程相关背景知识合理分析,评价本专业工程实践和负责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10.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具有适应发展的能力,掌握独立获取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领域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沟通:能够就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领域问题与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意识。
毕业要求支撑培养目标的关系见表1.
表1毕业要求支撑培养目标关系表
毕业要求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