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非金属材料导论3章陶瓷详解.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章 陶瓷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性能优良的新型陶瓷。 3.1 陶瓷的分类及制备工艺 一、陶瓷材料的分类 二、陶瓷材料的制备工艺 3.2 陶瓷的组织结构与性能 一、陶瓷的组织结构 二、陶瓷的性能 3.3 传统陶瓷材料 一、不致密陶瓷材料 二、致密陶瓷材料 三、传统陶瓷的用途 3.4 新型陶瓷 一、氧化物陶瓷 二、非氧化物陶瓷 三、氮化物陶瓷 3.1 陶瓷的分类及制备工艺 一、陶瓷材料的分类 1、按化学成分分类 可将陶瓷材料分为氧化物陶瓷、碳化物陶瓷、氮化物陶瓷及其它化合物陶瓷。 传统陶瓷烧制工艺: 3.1.2 陶瓷的制备工艺 陶瓷的制备工艺比较复杂,但基本工艺包括:原材料的制备、坯料的成型、坯料的干燥和制品的烧成等4大步骤。 1.原料的制备 传统的陶瓷所用的原料大部分为天然原料。开采后,一般要经过筛选、风选、淘洗、研磨以及磁选等,分离出适当颗粒度的所需矿物组分。 特种陶瓷,需要特种原料,天然原料难以满足要求,需要人工合成。 用加热的方法达到除去物料中部分物理水分的过程称之为干燥,也叫烘干。 目的: 1.提高成形后坯体的强度,便于运输和再加工(如修坯、粘接、施釉等); 2.提高坯体吸附釉层能力; 3.经干燥的坯体可在烧成初期经受快速升温,从而缩短烧成周期,提高窑炉的周转率,降低燃料消耗。 1.等速干燥阶段 干燥介质传给坯体的热量等于坯体中水分蒸发所需热量。坯体温度保持不变,干燥速度恒定。排除自由水,体积收缩。在整个坯体收缩过程中,因坯体的颗粒具有一定的取向性,导致干燥收缩的各向异性,表面与内部收缩的不均匀,导致坯体内外层及各部分的差异。由于干燥收缩不均匀而产生了内应力,当应力超过了呈塑性状态的屈服值时,坯体发生变形,当应力过大,超过其弹性状态坯体的强度时会导致开裂。 注意:干燥速度过大会发生因坯体体积收缩过大而引起的制品变形或开裂,应慎重控制。 烧结 烧结,是指将陶瓷坯体加热到高温,使其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然后冷却至室温,使坯体具有足够的密度、强度和物理化学性能的过程。 减少成形体中气孔、增加颗粒之间结合,提高机械强度。主要发生晶粒和气孔尺寸及其形状的变化。 3.2 陶瓷的组织结构 一、陶瓷材料的组成特点 1.陶瓷材料的相组成特点 陶瓷材料的基本相及其结构要比金属复杂得多,它通常由三种不同的相组成,即晶体相(1)、玻璃相(2)和气相(气孔3)。 (1)晶体相 晶相是陶瓷材料中主要的组成相,为某些固溶体、化合物或混合物,其结构、形态、数量及分布决定了陶瓷材料物理化学性质和应用。 陶瓷常为多相,可分为主晶相、次晶相及第三晶相,陶瓷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主要取决于主晶相。如刚玉瓷的主晶相是γ-Al2O3,由于结构紧密,因而具有机械强度高、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性。 陶瓷中的晶体相主要有含氧酸盐(如硅酸盐、钛酸盐、锆酸盐)、氧化物(如氧化铝、氧化镁等)和非氧化物(如碳化物、氮化物等)。硅酸盐是传统陶瓷的主要原料,也是陶瓷中重要的晶体相。 (2)玻璃相 玻璃相是陶瓷材料中原子不规则排列的组成部分,其结构如同玻璃。玻璃相是非晶态结构的低熔点固体组织。玻璃相的组成随着坯料组成、分散度、烧成时间以及窑内气氛而变化。对于不同陶瓷,玻璃相的含量不同。 玻璃相的作用是:将分散的晶体相黏结起来,填充晶体之间的空隙,提高材料的致密度;降低烧成温度,加快烧结过程;阻止晶型转变,抑制晶粒长大并填充气孔间隙;获得一定程度的玻璃特性,如透光性等。 但玻璃相对陶瓷的强度、介电性能和耐热耐火性能是不利的,因此工业陶瓷必须控制玻璃相的体积分数,一般是20~40%;某些非氧特种陶瓷近乎100%晶相。 (3)气相 气相是指陶瓷中的气孔。气孔主要是坯料各成分在加热过程中生成的空隙。这些空隙除了大部分被玻璃相填充外,还有少部分残留下来变成气孔。 除了多孔陶瓷外,气孔的存在对陶瓷性能是不利的,它降低陶瓷的强度,是造成裂纹的根源,还会使介电损耗增大。 合理控制陶瓷中气孔的数量、形态和分布是非常重要的。普通陶瓷的气孔率为5~10%,特种陶瓷气孔率小于5%,金属陶瓷则要求气孔率低于0.5%。 陶瓷的强度随气孔率的变化:陶瓷的强度随气孔率增加按指数规律下降。 原因:气孔(1)降低了承受载荷作用的有效横截面积;(2)引起应力集中而使强度下降;(3)气孔率升高能造成材料的弹性模量降低,从而影响强度。 气孔的大小、形状及分布都会对陶瓷强度产生影响。 气孔率10%,强度基本不变; 气孔率10%,强度下降。 2.陶瓷材料的结合键 陶瓷材料的结合键为离子键(如MgO、Al2O3)、共价键(如Si3N4、BN)及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混合键。 离子键—无方向性,键强度较高,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