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防治和抗血清的应用幻灯片.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近年来随着人民狂犬病防治意识不断增强,我国狂犬病疫苗用量在不断增加的同时,狂犬病发病数却逐年上升的原因 目前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 存在普遍的侥幸心理 片面的扩大狂犬病疫苗的作用,忽略了伤口处理和注射抗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的作用 片面的扩大了异源性抗狂犬病血清的副作用,而缩小了其适应症。 抗狂犬病血清应用的必要性 贵州等各地近年来新发狂犬病案例的提示(附后) 抗狂犬病血清的作用机理(附后) 规范的狂犬病防治操作方法 抗狂犬病血清的使用方法及常见反应的处理 适应症 WHO的最新规定是:“无论任何部位的破皮咬伤,都要立即(与狂犬病疫苗)合用抗血清。” 目前普遍存在缩小其适应症的问题,据估计目前约80%接受狂犬病疫苗者都为Ⅲ度咬伤,因为多种原因都没有接种抗狂犬病血清或免疫球蛋白。 注射前必须做过敏试验 剂量和部位 ---用氯化钠注射液将抗血清稀释10倍(0.1ml抗血清加0.9ml氯化钠注射液),在前掌侧皮内注射0.05ml,观察30分钟。 阳性判定标准: 1、注射部位皮丘小于0.5cm,为阴性,皮丘直径小于1cm且无红晕者为阴性 2、皮丘大于1cm且有红晕、水肿、浸润,特别是形似伪足或用痒感者为阳性 3、皮丘大于1.5cm且有红晕或除局部反应外,伴有全身症状(荨麻疹、鼻咽痒感、喷嚏等)为强阳性 皮试阴性者,也并非没有无过敏史者或过敏反应阴性者,也并非没有发生过敏休克的可能。为慎重起见,可先注射小量于皮下进行试验,观察30分钟,无异常反应,再将全量注射于皮下或肌内。 脱敏注射法(1) ---在一般情况下,用氯化钠注射液将抗血清稀释10倍; ---小量数次作皮下注射,每次注射后观察20~30分钟; ---第1次可注射1ml,观察无紫绀、气喘或显著呼吸短促、 脉搏加速时; ---注射第2次2ml; ---如注射量达到4 ml仍无反应,可缓慢地将全量注入。 注射过程中,如出现哮喘、呼吸困难或腹痛、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严重全身过敏症状,轻者注射肾上腺素、地塞米松,重者输液输氧,如反应轻微等症状消退后,酌情将注射的次数增加,剂量减少,以达到顺利注入所需的剂量 这种注射方法是传统的注射方法,缺点是注射时间长,操作麻烦,病人痛苦。 推荐的脱敏注射(2) 实际操作上也可以在皮试5分钟后如不发生超敏,直接按照如下操作方法进行,如发生超敏立即抢救,这样病人痛苦小,安全性大,护理操作 注射部位 尽可能多的在受伤部位进行浸润注射,余下的血清进行肌肉注射。 ——肌肉注射部位选择的原则是尽可能近的接近伤口部位:(下肢咬伤注射于同侧大腿前外测肌群,上体咬伤注射于上臂三角肌,头部咬伤可注射于颈背部肌肉,禁止注射于臀部肌肉 严格按注射量均按体重计算,每1kg体重注射40IU(特别严重可酌情增至80~100IU) 伤口面积大,血清不足的情况下稀释使用 狂犬病疫苗的注射应在身体的其他部位,可能的话在咬伤侧的对侧,以减少与免疫球蛋白的相互作用。不应在同一狂犬病疫苗注射器内使用本血清。 局部浸润注射的具体操作方法 在伤口周围45度角进针,注射时先进针到伤口基底部,边注射药液边退针,并转换注射方向 头面部伤口浸润注射时应避开神经丰富的部位,实在难以注射的部位给予前层皮下注射和伤口表面的喷洒和冲洗,需要麻醉时可用麻醉剂 注射反应的处理 1.过敏休克:可在注射中或注射后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内突 然发生。患者突然表现沉郁或烦躁、脸色苍白或潮红、胸闷或气喘、出冷汗、恶心或腹痛、脉搏细速、血压下降、重者神志昏迷虚脱,如不及时抢救可以迅速死亡。轻者注射肾上腺素后即可缓解;重者需输液输氧,使用升压药维持血压, 并使用抗过敏药物及肾上皮质腺素等进行抢救。2.血清病:主要症状为荨麻疹、发热、淋巴结肿大、局部浮 肿,偶有蛋白尿、呕吐、关节痛,注射部位可出现红斑、瘙痒及水肿。一般系在注射后7~14天发病,称为延缓型。亦 有在注射后2~4天发病,称为加速型。对血清病应对症疗法,可使用钙剂或抗组织胺药物,一般数日至十数日即可痊愈。 我们的服务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生物的精制抗狂犬病血清的市场推广采用全新的营销模式:(附图) 我们将提供以下服务措施: 开展系列的宣传工作 系列宣传材料 新闻媒体宣传 各地的配套宣传 基层预防接种门诊的宣传 科普宣传 二、降低使用风险(1) 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制品纯度,加强质量控制,确保产品质量,减少副反应发生率。产品质量接近国际标准。 二、降低使用风险(2) 完善售后服务体系,解除预防接种医生使用抗狂犬病血清的思想顾虑: 预防和杜绝接种反应的发生: 设立告知制度(意义所在) 规范抗狂犬病血清的使用方法 积极协助卫生防疫部门处理接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