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物联网示范应用工作方案.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成都市物联网示范应用工作方案
为加快培育和发展物联网产业,根据《成都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2)》,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按照“创新驱动、应用牵引、技术突破、产业同步”的发展思路,面向生产制造、社会管理和民生改善,积极引导和组织开展物联网示范应用,为物联网产业发展创造市场空间,带动产业聚集,着力构建智能成都的产业和应用基础。
2010年至2012年,重点在智能交通、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现代物流、城市管理、安全监管6大领域开展示范应用。通过示范应用,探索形成物联网应用的技术体系、产品体系、服务支撑体系和管理运营体系,着重在关键技术与感知设备研发、系统集成与应用组网、技术标准验证等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在物联网产品制造方面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在物联网应用服务方面形成可复制、推广的解决方案和商业模式。
二、工作原则
(一)以用兴业。通过示范应用,为我市物联网企业的产品制造、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和信息服务提供市场机会,引导生产要素向物联网产业高端流动,支持物联网企业做大做强,加快产业发展。
(二)以用引智。针对示范应用项目的关键技术,加快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尽快在共性技术和核心产品上取得突破,实现技术自主可控,加快形成我市物联网产业的技术基础和特色。
(三)以用引资。通过示范应用,吸引国内外物联网龙头企业来成都兴业设厂、围绕重点领域开展示范应用,加快物联网产业的聚集。
三、重点项目
(一)智能交通。
1.城市交通信息综合采集与智能处理系统。建设智能交通综合信息自动采集系统,以图像识别技术为主,综合应用磁敏传感器、地感线圈、GPS(全球定位系统)定位终端、RFID(射频识别)标签、天网(视频图像)等多种手段,根据应用需要,对车速、车流量、道路占有率、车头时距、号牌信息、车型、行驶路线、行驶起止时间、交通违章、事故等信息进行自动采集、实时传送;建设智能交通综合信息处理平台,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分类、汇总、分析、处理,通过智能控制算法和模式识别技术,为构建城市交通信号自适应控制系统、交通诱导与智能调度系统、交通预案与决策支持系统、以及开展交通事件检测与快速处置、套牌车辆和特种车辆的识别跟踪、交通信息服务等应用提供基础数据。逐步提升城市交通的科学管理水平,增强道路交通参与者的自律性,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牵头单位:市交委、市交管局)
2.智能公交电子站牌信息发布系统。综合运用GPS定位、RFID、视频监控、无线数据传输等信息技术,建设城市智能公交营运调度及电子站牌信息服务系统,对公交车实行科学、动态调度,提升城市公交的到达率、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牵头单位:市公交集团)
(二)食品安全。
3.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系统。利用RFID技术,实现生猪屠宰、流通(批发、配送、零售和团购)和消费各个环节质量安全信息的可追溯管理,并与生猪养殖产业链信息对接,实现猪肉产品信息全程可追溯。在此基础上,扩大基于RFID标签的食品安全可追溯范围,构建全市统一的综合性食品质量溯源管理物联网基础技术平台、数据资源平台和呼叫服务平台,实现对各类食品生产、流通过程的追溯和安全监管。(牵头单位:市食品药品监管局)
(三)环境保护。
4.水资源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采用传感、遥测技术构建水资源信息采集系统,根据水资源管理调度和防汛抗旱的要求,在监测点位部署传感设备,并结合其他监测手段,实现对水量、水质等信息的自动采集和实时传送;在整合利用现有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构建统一的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数据资源的汇总、分类、处理、交换和共享,为水资源智能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建设水资源调度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水资源预测预报能力,为减轻水资源短缺灾害、应急供水事件处置等提供决策支持;建设山洪灾害防治及防汛预警系统,为山洪灾害的及时监测、预警预报、决策会商和指挥调度提供支撑。(牵头单位:市水务局)
5.中心城区排水管网监测管理系统。采用传感技术构建排水管网运行状态信息采集系统,对污水处理厂、排水户及排水管道的水位、流速、水量等信息实现自动采集、实时上传;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对排水管网设施、信息采集点位进行定位和图层管理,实时监测排水管道的运行状况,对排水管道水位超标及时预警;建设城市内涝预报预警系统,根据气象信息和排水管网运行监测信息,为可能发生的城市内涝及具体区域提供预报预警信息。(牵头单位:市水务局)
6.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污染源自动监测体系,在重点污染企业废水、废气排放口设置在线监测设备,并对现有监测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实现对监测点位污染信息的自动获取;通过智能感知和获取污染因子排放数据,实现中心管理控制平台对污染源全覆盖、全自动、全天候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