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维-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 MERGEFORMAT2
浅谈三维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2012年3月至2012年7月)指导培养吴桂
腰新乡中心学校 李晓野
浅谈三维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杜蒙县腰新乡中心学校 李晓野
语文课程标准指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基本的语文素养内涵是丰富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就目标设计的结构框架说,纵向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这是隐性的线索,横向则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这是显性的呈现。
三维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是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它能否尽快取得成效,取决于广大教师对它的认识深入度,取决于对有效教学策略、方法的整合和运用,取决于多元的教学评价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
一、正确理解三维内涵,整体把握三维目标。
[美]教育家布鲁姆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把教学目标分为三类,即知识的,技能的和情感的。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教学改革。“新课程标准”在布鲁姆关于教学目标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维目标体系,即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与方法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这是现代教学理论的一大发展。
(一)教学目标要多维设计。
在教学中,尤其是在备课时,首先要明确本课学生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教学内容与方法手段都是为实现其目标服务的,教学目标的多维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学生要学会什么知识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 (二)理清三维之间的关系。
在新课程中,三维目标是主要矛盾,知识与能力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这是毋庸置疑的。产生怀疑或动摇,将使语文教学无所适从,也将使语文教学质量严重滑坡。假如把语文素养比作一座大厦,由三维目标构成,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上层建筑。基座稳固了,语文教学的根基才不会动摇,“上层建筑”也才能发展的越高。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渐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重要的一维,没有它,将使语文教学回到课改前的状态,仍然是人文性的缺失。没有“过程和方法”的目标,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将难以落实。在兼顾其它二维的情况下,知识和能力的坚实牢固,是语文新课程追求的目标。为此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从新课程实验教学看,字词的落实少了,语法修辞有的干脆不讲,有点矫狂过正。
(三)整合三维目标。
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自然融入“过程和方法中”。
教学过程中整合三维目标,为便于落实使之具体化,一条目标的拟定应包括以下内容:①教学对象,②学生的行为,③确定行为的条件,条件是指能影响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④程度,程度由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来确定。
二、改变教学方式,落实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教师要有强烈的方法论意识,根据不同的知识类型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
陈述性知识也称描述性知识或记忆性知识,从语言积累的角度说,主要是熟读成诵,应根据课文特点,采用不同的朗读方法和熟记的方法。程序性知识也叫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对技能的形成具有定向作用。阅读教学中程序性知识要引导学生经历初读感知——精读感悟——复读升华和熟读成诵。策略性知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情景中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要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
(二)过程与方法的教学。
过程与方法目标,这是新课标所特有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总目标”中第五条是有关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过程”重在亲历,有一句话说得很有道理,“我听了就忘了,我看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学会了” 。“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
都要让学生经历过程,在过程中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方法”应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伴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如影随形,而不能游离其外。
(三)情感、态度、价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