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数据处理重点整理.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地震数据处理重点整理(个人观点)一、题型判断题 20分/10个 名词解释 30分/5个 简答题 30分/3个 计算题 20分/2个二、名词解释1、地震剖面的“三高”: 高信噪比、高分辨率和高保真度。2、野外静校正:对陆上资料,把所有炮点和接收点位置均校正到一个公共基准面上以消除高程、低降速带和井深对旅行时的影响。剩余静校正:野外静校正后,在地震数据中仍然残留有各种剩余静态时移,对这些的校正称为剩余静校正。3、反褶积:沿时间坐标轴作用,通过压缩地震子波提高地震时间分辨率。4、最小相位信号:是具有对相同振幅谱的物理可实现信号中相位最小的信号,或者说能量延迟最小的信号。5、视波数:k=f/v,由于地震勘探是沿测线观测的,因此可以用视波长、视速度、视波数来描述地震波特征,可表示为k*=f/v*,其中k*为视波数。6、预白化:为了解决带限问题,在地震信号的功率谱P(w)中,从低频到高频统一加一白噪。7、子波整形反褶积:将不同相位的子波转变为最佳子波的反褶积。8、速度分析:为叠加提供最佳叠加速度的方法。9、静校正:存在地形起伏、低速带的厚度变化和速度的横向变化等,此时时距曲线发生畸变,对这些因素的校正,称为静校正。10、动校正:在水平界面的情况下,从观测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t,得到相当于自激自收的时间,这一过程叫做动校正。11、正常时差:在界面水平时,对界面上某点以跑检距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与自激自收观测的旅行时之差,称为正常时差。12、拉伸畸变:动校正结果出现频率畸变,同相轴移向低频。13、水平叠加:水平叠加是将CMP道集记录经NMO动校后叠加起来,目的是压制随机噪音,提高地震信噪比。14、速度谱:把每一种速度所得的叠加结果并排显示在速度-双程零炮检距时间平面中,称此为速度谱。15、速度扫描:应用一系列常速度在CMP道集进行动校正,并将结果并列显示,从中选出能使反射波同相轴拉平程度最高的速度作为NMO速度的速度分析方法称为速度扫描。16、速度叠加:取测线的一小段,用一系列常速度值进行叠加处理,不同的速度叠加成不同的叠加图像,从中取出最佳叠加的速度为叠加速度的速度分析方法称为速度叠加法。17、切除:???18、偏移:重排地震信息单元,使绕射波收敛、反射波归位到真实的位置,从而直观地展现地下构造的真实形态。19、预测反褶积:用预测滤波原理实现反褶积问题的方法就是预测反褶积。三、简答题1、地震数据处理的重要性(1)野外地震资料必须经过处理才能用于解释。(2)处理结果直接影响解释的正确性和精确度。(3)高质量处理成果可直接用于油气储层预测和烃类检测。(4)解释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处理知识。2、数字滤波伪门现象和吉布斯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3、常用剩余静校正的方法(1)基于反射波的自动统计剩余静校正方法。 ①自动求取剩余静校正两的假设条件和一些特点。 ②自动统计剩余静校正方法。(2)基于反射波的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3)折射静校正。4、影响速度估算的因素(1)排列长度:缺乏大炮检距信息意味着缺乏辨别速度所需要的重要时差;但大炮检距区域的资料有拉伸问题。(2)叠加次数:叠加32次甚至16次对速度谱没有影响,但再低使峰值发生严重位移。(3)S/N比:存在高幅随机噪音时也可识别有效信号,但S/N不高时精度要受限制。(4)切除:会减少浅层叠加次数,导致切除带位置的同相轴振幅减弱,它对速度谱有副作用;校正方法是用切除带中有效叠加次数比例乘叠加振幅来实现。(5)时窗宽度:太小,工作量大;太大,缺乏时间分辨率。一般为信号主周期的一半到一倍之间,约为20到40ms。注意浅层周期短,深层周期长。(6)速度采样密度:扫描范围应包含一次反射波速度;速度间隔太大会降低分辨率。(7)相干属性量的选择;(8)对双曲性正常时差的偏离度;(9)数据的频谱宽度。5、三种地震偏移方法的优缺点(1)克希霍夫积分偏移优点:不受倾角限制,能适应大倾角地层,做三维偏移较容易实现,缺点:干扰噪音背景较强,不适应速度横向变化较大的地区。(2)有限差分法的特点:优点:能适应横向速度变化,偏移噪音小,在剖面信噪比低的情况下也能做。缺点:但偏移的地层最大倾角有限制。(3)FK波数域偏移:优点:通常是最经济的偏移方法。缺点:偏移的地层倾角不能大于空间假频极限;很难处理速度的横向变化。6、爆炸反射界面成像思想???7、自动统计静校正的分析???四、计算题1、设输入子波已知,,试求反子波。解:(1)用Z变换法子波的Z变换反子波的Z变换 由此,得到反子波为:所以子波的反子波为最小相位子波,且是无穷序列。若取前两项,即,则两项反褶积输出为,与期望输出(1,0,0)的误差能量为。例 设输入子波已知,,试求反子波。解:(2)最小平方反褶积子波的自相关为,b(0)=1,所以滤波方程为 解得 ,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