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水池规划设计基本原则.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探索自然的生命力 教案設計者:林昱伶 「認識我們的生態池」 生態水池規劃設計基本原則有哪些? 生態池與一般池水有何不同? 生態池與環境間的關係為何? 生態水池規劃設計基本原則 (1)水深 水深以安全考量為主,不要深於80公分為原則, 且應具有變化,一般可在10公分~60公分間配置 不同之比例。 (2)形狀 應求彎彎曲曲、多變化,避免平直、整齊之單調 形狀。 生態水池規劃設計基本原則 (3)池底 a.以粘土成分占40%以上。將粘土壓實30~60公 分即可防漏,粘土上層再舖30公分之砂質壤 土,以利植物生長。 b.不可使用水泥或磁磚等。但可挖溝、堆石、 堆木塊、放置多孔隙材料等做成深淺不一, 具有變化之地形。 c.池邊1~2公尺斜坡預留為潮間帶及透水區, 不進行防漏處理,而以富含有機物之透水性 砂質壤土順坡堆置30公分厚即可。 生態水池規劃設計基本原則 (4)植栽 依不同水深,栽植原生之濕生、挺水、沈水及 浮葉等植物,周邊栽種親水之原生地被、灌木 及喬木。並應使植物、枯枝落葉和水體有最多 的接觸面和適當的遮蔽。 (5)池岸 水岸之邊坡應平緩,並以自然之土壤、木材或 天然石塊仿自然形狀砌成,營造動物喜歡之緩 和邊緣,切勿設置成垂直或過分整齊之堤岸或 使用水泥、磁磚,尤應注意邊坡要維持多孔隙 性及多變化性,以利動物之上下及棲息隱蔽。 生態水池規劃設計基本原則 (6)池中堆置物 可放置枯木、根株、石堆、枯竹,並使部 分沈入水中,部分設置為直立之棲木,部 分自岸上自然倒入池中;便於水棲昆蟲及 魚蝦生存,亦可形成水陸兩棲動物之天然 通路及水鳥、蜻蛉之貯足點。 (7)生態島 池中儘量預設2~3個緩坡且彎曲的生態小 島,並混合密植多樣化植物。 生態水池規劃設計基本原則 (8)流動水 流動之水聲及噴霧對某些動物具有吸引力 利用自然水源之落差,以竹片、石材、水 車等都可製造出不錯的流水沖擊聲。 (9)日照 池面大部分之面積每天應維持至少5小時之 光照,以利各種動植物繁殖生長,所以應 避開高大建物或太近之大樹。 生態水池規劃設計基本原則 (10)動物之引入 如果水池和外界有平緩而自然的進水溝渠或 排水溝渠等,自然廊道可供野生物自然進入 之途徑,否則可以在水池完成植栽後小規模 放養泥鰍、蓋斑鬥魚、鱧魚、貢德氏蛙、盤 谷蟾蜍、黑眶蟾蜍、澤蛙、金線蛙、虎皮蛙 及各種蜻蜓幼蟲等原生物種。但是,要設法 防止及移除福壽螺、巴西龜、琵琶鼠等外來 物種。 生態水池規劃設計基本原則 (11)利用及保護 應將水池區分為利用區及保護區,並於保 護區內禁止人為干擾或進入,如此才可能 讓各種野生動植物有適當之生長及隱蔽處 所,一般保護區應占水池三分之二以上。 生態水池規劃設計基本原則 (12)水源及植生管理 水源及水量應設法使其清潔與穩定;池中及 岸邊植物視其生長及競爭情形隨時做分次分區整 理,俾利維持多樣化之水池生態系。 (13)隔離 不要裝置上鎖之門鎖或高大圍籬,讓居民、 學生、一般遊客隨時可以進入利用區進行觀察、 學習及休憩。 生態水池規劃設計基本原則 (14)多功能設計 很多項目都可以設計為多功能使用,以減少 耗費能源及有效利用。例如水岸乾砌石塊,可以 佈置成多孔隙生態空間、休憩椅、隔離帶並製造 多變化之視覺效果。 解說牌可以利用當地木塊、石塊、竹材或廢棄物利用使兼具景觀並顯在地特色。 「認識我們的生態池」 「認識我們的生態池」 生態池與環境間的關係為何? (一)調節氣候功能 水生植物具有降低局部氣溫與局部反光的功能,植物本身可吸收及反射日光中某些波長的能量,因此可以改善當地微氣候。 (二)生產者功能 水生植物在水中及濕地環境扮演生產者的功能,植物體可以提供人類或動物食用如空心菜,亦可提供草食性魚類或水棲昆蟲的食物,許多高等植物的落葉或死亡的植株,也都是水棲小動物的食物或棲所。 生態池與環境間的關係為何? (三)生態庇護功能 不論浮水性或固著性水生植物,大部份的水生植物具有葉綠素,可行光合作用吸收CO2並釋放出O2,供水中的魚類呼吸,枝葉可作為魚類以及其他水棲動物如水鳥庇護的場所。 (四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