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布氏杆菌的诊断和治疗PPT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诊断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急性期需与风湿热、伤寒、痢疾、败血症、结核病等鉴别。慢性期主要与骨、关节损害疾病及神经官能症等鉴别。 布氏杆菌病 * 诊断与鉴别诊断 1、布病与风湿病相鉴别 布病侵犯大关节,风湿病侵犯小关节。 风湿病红细胞沉降率加速,中性白细胞增多,常累 及心脏瓣膜病变。 布病淋巴结和肝脾肿大常见。 实验室检查:风湿病ASO阳性;布氏杆菌抗体阳性。 布氏杆菌病 * 诊断与鉴别诊断 布氏杆菌病 2、布病与伤寒、副伤寒的鉴别 布病急性期易与伤寒混淆。 主要区别:伤寒起病急,高热,谵语,烦燥不安; 实验室检验:伤寒为肥达氏反应阳性,伤寒菌培养 阳性。 * 诊断与鉴别诊断 布氏杆菌病 3、布病与结核相鉴别 结核病与布病都可以有淋巴肿大的表现:淋巴结核 多粘连成块,破溃流脓形成瘘道有瘢痕,布病性淋 巴腺炎很少有破溃发生; 结核病人消瘦,结核中毒症状明显,但结核病很少 有肝脾肿大。 代偿失调的结核病人血沉一定增快,痰内查到结核 杆菌,胸部X线的检查对肺结核常有着决定性意义。 * 诊断与鉴别诊断 布氏杆菌病 4、布病与败血症相鉴别 败血症常有化脓性传染病灶,中毒症状严重,大多 发生高热,呈驰张热者居多。 败血症严重病例可见神志不清。甚至出现昏迷或休克。 白细胞计数多增高,以中性粒细胞增高显著,多数患 者有进行性贫血;血培养可以发现其他病原菌。 布病高热时神志清楚,甚少谵妄。白细胞减少,淋巴 细胞相对增多。 * 诊断与鉴别诊断 布氏杆菌病 5、布病与疟疾相鉴别 布病发病时没有疟疾发作时的那种有规律性的热型。 布病出现运动器官及生殖器官的损害,而疟疾没有。 疟疾的末稍血涂片可发现疟原虫。 * 布氏杆菌病 * 预后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大多数患者即使不经治疗亦有自愈倾向。未经抗生素治疗者一般1~3个月内可康复,但易复发。 及时治疗者病程大为缩短。如不及时治疗,易由急性转为慢性,反复发作,迁延数年,严重影响劳动能力,甚至病灶纤维化后形成瘢痕,引起内脏器官的器质性改变或骨关节的变形强直,终生不愈。 布氏杆菌病 * 布氏杆菌病 * 治疗 (一) 急性期治疗 l. 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 包括休息等。高热患者应用物理降温。头痛、关节疼痛剧烈者应用镇痛剂。中毒症状明显和睾丸炎严重者,可适当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2. 病原治疗 布氏杆菌为细胞内细菌,因此病原治疗的抗菌药物应选择能 进入细胞内 的药物。为提高疗效,减少复发和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一般采取 联合用药 和 多疗程疗法。 布氏杆菌病 * 治疗 WHO推荐多西环素2OOmg/d和利福平600~9OOmg/d联用,疗程6周。 亦有认为多西环素2OOmg/d 6周加氨基糖甙类如链霉素lg/d肌注2周,效果亦佳。 此外喹诺酮类,有很好的细胞内渗透作用,亦可应用。 复方磺胺甲恶唑(TMP-SMZ)能渗透到细胞内,对急性期患者退热较快。常用剂量为每日4~6片(每片含TMP8Omg,SMZ4OOmg,分2次口服。连服4~6周。 布氏杆菌脑膜炎患者可以应用头孢曲松与利福平联用。 布氏杆菌病 * 治疗 (二) 慢性期治疗 l. 病原治疗 急性发作型、慢性发作型、慢性活动型、具有局部病灶或细菌培养阳性的慢性患者,均需病原治疗。方法同急性期。 2. 菌苗疗法 目前认为被布氏杆菌致敏的T淋巴细胞是引起机体损害的基础。少量多次注射布氏菌抗原使致敏T细胞少量多次释放细胞因子,可以避免激烈的组织损伤而又消耗致敏T细胞。 布氏杆菌病 * 治疗 临床上对静止型患者一般应用布氏杆菌菌体菌苗、溶菌素和水解素,布氏菌酚不溶性组分或去除部分内毒素的布氏菌菌苗,用于皮下、肌肉或静脉注射。静脉注射反应较大。有神经、心肌、肝、肾损害者忌用。 3. 对症治疗 布氏杆菌病 * 布氏杆菌病 * 预防 包括隔离病人、治疗病畜。 加强畜产品的卫生监督,做好个人防护和职业人群防护。 对有可能感染本病的易感者进行菌苗预防接种。家畜亦可进行菌苗免疫。目前国外已进行DNA疫苗的研究。 布氏杆菌病 * 布氏杆菌病 * THANK YOU SUCCESS * * 可编辑 发热:是常见临床表现之一,可见于各期病人,常伴有寒战,关节肌肉痛、头痛、食欲减退以及大量出汗等症状。热型不一,变化多样。 波与波之间短者3-5天,长者数周。 布氏杆菌病 * 发病机制复杂,细菌、毒素以及变态反应均不同程度地在发病中起作用。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布氏杆菌病 感染过程大致分以下几个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