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4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 新人教版.docx
(2024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2024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本课内容紧密联系教材,聚焦北魏时期政治变革和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民族关系的认识和理解,符合七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具有实用性和教学价值。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观察和分析能力,理解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历史意义。
2.提升学生尊重多元文化的意识,认识民族交流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3.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激发对中华文明传承的兴趣和自豪感。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特别是对民族融合的作用。
难点: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和复杂性。
解决办法:
重点:通过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及其对民族融合的促进作用。
难点:采用比较分析法,结合历史地图和文献资料,帮助学生逐步构建对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全面认识,并通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探讨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系统介绍北魏政治和民族融合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对关键事件和人物有初步了解。
2.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孝文帝改革的影响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民族融合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演示: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北魏时期的历史场景和民族融合的过程。
2.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对北魏政治和民族融合的深入研究。
3.互动软件:运用教学软件,通过模拟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展示北魏时期的地图和相关的历史图片,引发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吗?”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然后介绍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2.讲授新知(20分钟)
-北魏的建立与发展:介绍北魏的建立者拓跋珪,以及北魏初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
-孝文帝改革:详细讲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包括迁都洛阳、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话、通婚姻等)和影响。
-北方民族大交融:分析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强调其对后世民族关系和国家统一的意义。
3.巩固练习(10分钟)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的影响,并准备在课堂上分享观点。
-案例分析:展示一段关于北魏民族融合的史料,让学生分析史料,提出自己的见解。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北魏政治和民族融合的历史意义。
-学生回顾学习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进行解答。
5.作业布置(5分钟)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话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收集关于北魏时期民族融合的历史故事或传说,下节课分享。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详细记载,如《魏书》中的相关章节。
-北魏时期的壁画和雕塑作品,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中的北魏艺术。
-北魏时期的地理分布图,展示当时的民族分布和政权疆域。
-北魏时期的文学作品,如《水经注》中对北方地区的描述。
2.拓展建议:
-鼓励学生阅读《魏书》等历史文献,深入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细节。
-组织学生参观云冈石窟或龙门石窟,通过实地考察感受北魏时期的文化艺术成就。
-利用网络资源,如历史论坛、教育平台,查找关于北魏民族融合的研究论文和资料。
-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北魏时期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布置学生收集北魏时期的民间故事或传说,了解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民族关系。
-引导学生通过制作历史地图,标注北魏时期的民族分布和政权变迁,提高学生的历史地理素养。
-组织学生观看与北魏相关的纪录片或电影,如《三国演义》中的相关片段,以视觉形式感受历史。
-鼓励学生参与历史知识竞赛或辩论活动,提升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址,如北魏遗址,亲身体验历史,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教学反思与改进
教学反思是每一位教师成长的重要环节,通过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发现不足,进而改进教学方法。以下是我对本次“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