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对外贸易战略之我见.doc

发布:2017-12-15约4.9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国际经济学》论文 后危机时代, 中国外贸发展战略 学 校: 院 系: 专 业: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老师: 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发展战略 一、贸易战略的概念 贸易战略是指一国或地区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针对对外贸易发展的目标及其实现手段所做的战略性决策。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贸易战略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对一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重要。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己成为关键。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贸易发展的动态利益,更好地通过贸易发展战略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调整,提高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应充分利用WTO赋予的各种许可的措施,制定并建立我国面向21世纪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二、回顾中国外贸发展战略的形成与演进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在高度集中的中央计划经济和“对外贸易统制”下,对外贸易只是作为财政平衡、信贷平衡、物资平衡和综合平衡,即四大平衡中物资平衡的组成部分,对外贸易的战略定位为“互通有无,调剂余缺”,与国际市场基本上处于隔离状态,是一种封闭内向型发展模式。我国外贸发展战略是典型的封闭条件下的进口替代战略,独立自主进行工业化建设。 改革开放之后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实行了开放条件下的进口替代战略。这一时期,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相应地外贸发展战略也逐步形成并演进发展。我国采取了一系列进口替代战略的重大举措:一是仍然保持较高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限制一般工业品和消费品进口,避免与国内产业产生竞争;二是进行严格的外汇管制,控制用汇指标,适度贬值货币促进出口贸易发展;三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机器设备,发展进口替代型工业;四是外贸体制进行初步改革,激发外贸活力;五是引进外资,发展“三来一补”工业,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型产业;六是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这一时期的进口替代战略为我国从完全封闭下的经济逐步探索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作了准备,是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渡。同时,这一时期的进口替代战略,不仅完善了我国工业体系,增强了工业实力,为今后有选择性地进口替代,而不是完全进口替代奠定了基础,其在我国对外开放和工业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应当给予充分肯定。 80年代后期到加入WTO之前,我国实行了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战略。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探索后,我国于1988年提出了“沿海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即沿海地区不再与内地争抢出口资源,而是到国际市场“找饭吃”、发展“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产业。同时,对于国内没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重化工业,仍然采取开放式的进口替代战略。在客观上,形成了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战略。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战略相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进口替代工业和出口导向工业并存;二是内地进口替代和沿海出口导向并存。 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选择性地保护而不再是全面保护。二是积极发展出口导向型产业。三是外贸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四是提出一系列对外经贸发展的实施战略,如以质取胜战略、市场多元化战略、科技兴贸战略和“走出去”战略等。 加入WTO以来,我国形成了事实上的出口导向型战略。新世纪之初加入WTO后,随着我国关税水平的进一步降低,原来进口替代产业的高关税壁垒无法维持,使得进口替代产业越来越少。人民币汇率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各种支持出口的财税、金融等措施进一步完善、贸易便利化进程进一步推进,国内产业配套、生产能力、物流体系基本以出口为目标,逐渐过渡到出口导向型战略。 加入WTO后,使中国原本具有的出口的巨大潜力进一步释放,出口呈现超高速增长态势。同时,进口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的削减,国内进一步开放市场,进口规模也得以扩大。但由于总体上,出口增速快于进口增速的“速度差”,形成了事实上的出口导向型战略。加入WTO后,我国严格履行入世承诺,形成了全方位、多领域、多形式的开放格局,并在新的平台上更充分地发挥我国比较优势,参与并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 三、研拟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发展战略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世界经济衰退,对我国现有的对外经济特别是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提出了严峻挑战。后危机时代,必须加快转变我国外贸发展方式,制定和实施新的外贸发展战略不仅必要而且十分迫切。 第一,从国内环境来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外贸发展方式和结构也要做相应转变。这必然要对现行外贸战略进行重大调整并制定新的战略。一是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国内市场、资源和环境问题日渐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