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DB22T 2023-2014 辣椒疫病抗性鉴定技术规范 .docx

发布:2025-03-09约5.71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ICS65.020.20

B05

备案号:41817-2014

吉林

DB22

省地方标准

DB22/T2023—2014

辣椒疫病抗性鉴定技术规范

Thetechnicalstandardofresistanceidentificationtophytophthorablightforpepper

2014-02-28发布2014-04-30实施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I

DB22/T2023—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吉林省农业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晓梅、韩玉珠、张浩、马贵龙、王薇、赵欣欣、刘朴、王雪。

1

DB22/T2023—2014

辣椒疫病抗性鉴定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辣椒疫病抗性鉴定接种体制备、接种方法、室内抗性鉴定、病情调查、抗病性评价以及鉴定记载表格。

本标准适用于辣椒(CapsicumannuumL.)资源对疫病抗性的室内鉴定及评价。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2.1

辣椒疫病pepperphytophthorablight

由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capsiciLeonian)所引起,主要为害根、茎、叶片和果实,病叶病斑圆形或近圆形,边缘黄绿色中央暗褐色,果实发病水渍状,暗绿色,潮湿时表面有白色霉层症状的辣椒病害。参见附录A

2.2

抗病性diseaseresistance

植物体所具有的能够减轻或克服病原物致病作用的可遗传性状。2.3

人工接种artificialinoculationscale

在适宜条件下,通过人工操作将接种体置于植物体适当部位并使之发病的过程。

2.4

接种体inoculm

用于接种引起病害的病原物或病原物的一部分

2.5

接种悬浮液inocululnsuspension

用于接种的含有定量接种体的液体。

2.6

病情级别diseaserating

2

DB22/T2023—2014

人为定量植物个体或群体发病程度的数值化描述。2.7

病情指数diseaseindex(DI)

通过对植物个体发病程度(病情级别)数值的计算所获得的群体发病程度的数值化描述形式。

3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3.1培养基制备

燕麦培养基:将30g燕麦片加入600mL蒸馏水,加热至45℃~50℃,制成匀浆。再加入已溶化20g琼脂的400mL蒸馏水,高压灭菌(121℃,30min)。

3.2病原物分离

从发病植株叶片、茎基部或分枝处及病果的典型病斑上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疫病病原物。分离物经形态学鉴定确认为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capsiciLeonian]后,进行分离物纯化。

3.3病原物致病性测定

在燕麦培养基上培养纯化的分离物,培养种菌接种于健康辣椒叶片或果实上,诱发产生辣椒疫病典型症状,从接种发病部位分离获得辣椒疫霉菌,再纯化,显微观察、描述、记录孢囊梗和孢子囊形态特征。

3.4病原物保存

辣椒疫霉病菌接种于燕麦斜面培养基上,在25℃的恒温箱中培养7d后,置4℃~8℃冰箱内保存;或在斜面上加一层灭菌矿物油(超过斜面顶部1cm),置冰箱或室温下保存。

3.5接种体繁殖和制备

3.5.1接种体繁殖

常用繁殖方法:将辣椒疫霉病菌接种在燕麦培养基上,于25℃下培养7d,在28℃下日光灯照射

48h诱发孢子囊。

3.5.2接种悬浮液制备

培养基平板上产生大量孢子囊后加入无菌水,用玻棒或毛笔刮动平板培养基表面收集菌丝和孢子囊。收集的培养物置于5℃下30min,置于室温(20℃~24℃)下3h诱发游动孢子的形成和释放。两层纱布过滤后得孢子悬浮母液,并用血球计数板镜检配至所需接种浓度。

4室内抗病性鉴定

4.1鉴定室

人工接种鉴定室应具备人工调节温度、湿度及光照的条件,使人工接种后具备良好的发病环境。

4.2鉴定设计

3

DB22/T2023—2014

鉴定材料随机排列或顺序排列,重复3次,每一处理10株苗。

4.3鉴定对照材料

设高抗品种为抗病对照品种,设当地易感病品种为感病对照品种。

4.4鉴定材料育苗

4.4.1种子消毒

鉴定种子在10%的次氯酸钠溶液中浸种5min~10min,清水冲洗后置于恒温培养箱中28℃催芽,播种于育苗钵内。

4.4.2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