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窝移动通信实验.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无线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 蜂窝移动通信实验 学生姓名 xxx 指导教师 陈科文 专业班级 电子信息11xx 完成日期 2017年4月2日
电子信息工程系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目 录
第一部分 移动通信实验系统
第三章 信道编码实验 2
实验一 分组码+交织与解分组码+解交织 2
实验四 扰码与解扰 6
第四章 调制解调实验 9
实验一 GMSK调制解调实验 9
实验二 QPSK调制解调实验 16
实验三 CDMA扩频调制实验 25
实验四 CDMA解扩实验 31
第二部分 GSM基站实验系统
实验二 移动台入网过程实验 34
实验三 移动台主叫实验 48
实验四 移动台被叫实验 59
第三章 信道编码实验
实验一 分组码+交织与解分组码+解交织
一、 实验目的
1、了解分组码的编码原理和利用伴随式译码的基本方法;
2、掌握简单的交织和解交织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了解利用交织和编码结合的方法纠突发差错的原理。
二、预备知识
1、分组码的编码原理和译码的基本方法;
2、交织和解交织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三、实验仪器
1、移动通信实验箱 一台;
2、台式计算机 一台;
四、实验原理
交织在纠突发差错中的原理
数字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噪声和干扰的影响,使接收端产生错误判决,造成误码(差错)。差错的类型主要有二种。
1).随机差错
信道中各码元是否出现差错,与其前、后码元是否差错无关,每个码元独立地按一定的概率产生差错。从统计规律看,可以认为这种随机差错是由加性高斯白噪声AWGN引起的,主要的描述参数是误码率。
2).突发差错
差错成片出现,一个差错片称为一个突发差错。突发差错总是以差错码元开头、以差错码元结尾,头尾之间并不是每个码元都错,而是码元差错概率大到超过了某个标准值。通信系统中的突发差错是由突发噪声引起的,比如雷电、强脉冲、时变信道的衰落等。存储系统中,磁带磁盘物理介质的缺陷、读写头的接触不良等造成的差错均为突发差错。
对突发差错,本身有多种纠突发差错的编码方式,如GSM移动通信中所用FIRE码。也可以简单地利用交织的方式打乱成片的突发差错,与一般的纠错编码相结合,也能达到很好的纠突发差错的效果。
最简单的交错器是一个n(m的存储阵列,码流按行输入后按列输出。图3. 1是一个适用于码长N=7的5(7行列交错器的示意图,从图中看到,码流的顺序1,2,3…,7,8…经交错器后变为1,8,15,22,29,2,9…。现假设信道中产生了5个连续的差错,如果不交错,这5个差错集中在1个或2个码字上,很可能就不可纠。采用交错方法,则去交错后差错分摊在5个码字上,每码字仅一个。
… 2 29 22 15 8 1
图3. 1 5(7行列交错器工作原理示意图
2 利用交织与分组编码结合纠突发差错的实验
我们首先设计能纠一位差错的(7,4)系统线性分组码。输入信息bit为:[u3,u2,u1,u0]。(7,4) 线性分组码,其生成矩阵是:
G =
编码后数据为[c6,c5,c4,c3,c2,c1,c0],该编码是系统编码,所以,其中[c3,c2,c1,c0]= [u3,u2,u1,u0]
其编码电路设计如图3.2 :
图3.2
该线性分组码在无交织时,一个7比特收码中如果错2位比特将不能正确译码。
然后,我们设计一个8×7交织器以后,让八个(7,4)分组码经过交织器后输出到信道,进行传输。在信道传输的过程中,如果发生一个长度小于8bit的突发差错,在接收端解交织以后,错误比特将分摊在多个码字上,每码字仅一个差错,在分组码的纠错范围以内,突发差错可以完全纠正过来。
交织器(行入列出) 去交织器(列入行出)
图3. 3 交织与解交织原理示意图
五、 实验步骤
1、 将实验箱和计算机通过串行口连接好,为实验箱上电。
2、 将与实验箱相连的电脑上的学生平台程序打开。在“实验选择”栏中选择“分组码+交织”实验,点击确认键。从而进入此实验界面。
3、 在实验界面下方的“操作”一栏中点击 “生成数据”按钮,让系统自动生成待编码的随机比特。也可在界面上方“原始数据”栏中直接用鼠标点击所显示的小圆圈(每个小圆圈代表1 bit),修改其值(红色和蓝色分别表示0和1)。(界面中数据的显示方式有两种:图形显示+比特显示)。
4、 在界面上点击“编码”按钮,该原始数据将被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