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外周血课件.ppt

发布:2017-08-18约2.99千字共2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外周血 T细胞亚群变化的临床观察 苏娟萍 山西省中医院脾胃病科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有研究表明UC与机体免疫有关,通过检测UC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研究中药口服配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并且所有患者均经电子结肠镜检查及病理检查已确诊为UC,选择2009年6月~2010年1月在我科住院的UC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2例,女18例。 临床分度:轻度11例,中度16例,重度3例。 病变部位分型:直肠乙状结肠炎19例, 左半结肠炎7例,全结肠炎4例。 中医辨证分型: 湿热内蕴型18例,年龄19-70岁,平均(39.15±12.36)岁。 肝郁脾虚型7例,年龄20-68岁,平均(37.63±14.24)岁。 脾肾阳虚型5例,年龄18-71岁,平均(39.17±15.35)岁。 临床表现: (1)湿热内蕴型: 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腹痛灼热、肛门灼热,溲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2)肝郁脾虚型: 脓血便,痛泻,腹泻前有情绪紧张或抑郁恼怒等诱因,食少,胸胁胀闷,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弦细。 (3)脾肾阳虚型: 腹泻,腹痛,白多赤少,腹胀,喜温喜按,食少,形寒肢冷,神疲懒言,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或尺弱。 1.2 方法 1)标本采集: 抽取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清晨空腹外周防凝静脉血各5ml,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4+、CD8+百分率及CD4+/CD8+ 比值。 2)治疗方法:口服中药联合肠必安灌肠治疗。 口服中药: 湿热内蕴型:芍药汤加减,黄芩10g、黄连6g、白芍15g、当归12g、白头翁12g、木香10g、槟榔6g、秦皮12g、苦参12g、地榆10g。 肝郁脾虚型:痛泻药方加减,白芍30,陈皮12g、防风10g、白术12g、柴胡10g、枳实9g、黄连6g、白芨12g、三七15g、仙鹤草12g、甘草6g。 脾肾阳虚型:党参12g、白术12g、肉豆蔻15g、五味子10g、干姜10g、当归12g、藿香12g、木香9g、川椒6g。 口服中药方由中药房调剂,并由本院煎药中心自动煎药机煎制、包装,每袋150ml。 灌肠剂: 使用本科自制中药灌肠剂肠必安,主要成分有黄芪、白芨、儿茶、乳香、没药等。 口服方法:150ml,日两次,早晚空腹。 灌肠方法:肠必安一袋加0.9%氯化钠 注射液100ml每晚睡前灌肠。疗程:1月。 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数据以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治疗前T细胞亚群表现及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2.2治疗前与治疗后UC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检测结果: 2.2.1脾肾阳虚型治疗前与治疗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检 测结果: 患者经治疗后CD4+、CD3+和CD8+细胞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1),CD4+/CD8+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1)。 2.2.2湿热内蕴型治疗前与治疗后外周血T细胞亚 群检测结果: 患者经治疗后CD3+细胞较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 CD8+和CD4+细胞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1),CD4+/CD8+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1)。 2.2.3肝郁脾虚型治疗前与治疗后外周血T细胞亚 群检测结果: 患者经治疗后CD3+细胞较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 CD8+和CD4+细胞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1),CD4+/CD8+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1)。 2.3治疗后UC患者CD4+/CD8+比值恢复正 常例数: 近年来研究认为溃疡性结肠炎与自身免疫、粘膜局部免疫、变态反应有关。肠道免疫反应的调节有赖于免疫细胞、免疫因子及免疫球蛋白的参与。 T细胞亚群是构成机体免疫防御系统的重要因素。 有两个主要亚群,即辅助T细胞(Th)和抑制性T细胞(Ts), Th主要表达CD4+阳性细胞分子, Ts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