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三工业化时期(1950年代起.PDF

发布:2017-07-24约3.55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三)工業化時期(1950年代起) 1.從轉口港時期向工業化時期的過渡(50-60年代) 20世紀50和60年代,香港經濟逐步完成了從轉口港時期向工業化時期的過渡,從而發生了劃時代的 變化。 大陸解放前夕,內地的大量資金,設備從上海、廣州等地流入香港,並帶去了技術和管理人才。同 時戰後我國內地工商界特別是上海的廠家從英、美等地訂購了大量的紡織機械等工業設備.此時也因大 陸局勢變動不再轉入內地,而直接啟運香港設廠投產。據有人估計,1946-1950年間,以商品、有價證券、 黃金、和外幣的形式從中國大陸流入香港的資金不下5億美元。在 1949年第一季度申請登記設廠的工廠中 約有60%是從內地遷港。這些內地遷港工業包括紡織、橡膠、五金、化學、火柴等,對於戰後香港工業 的重建與發展有重大作用。與此同時,面對著局勢的變化,過去一直佔據優勢的英資財團(例如怡和財團) 有一些表現出信心動搖。怡和大班約翰 .凱瑟克曾經發出“我們的好日子已經過去了 ”的悲哀,採取股票上 市,變賣資產,套取現金等手法,準備後路。而匯豐以及渣打銀行則採取了一些比較明智的措施,為香 港的工業發展包括紡織、成衣、金屬製品、塑料、化學工業、船舶修造、飲料、香煙等提供了相當數量 的貸款。東南亞的華僑以及其他外資也大量流入香港。據估計,僅1949-1950年流入的資金約達 10億元 之多。另一方面,除了英國和英聯邦國家作為香港製造品的重要出口對象外,1953年美國容許港製品輸 入,此後美國逐步發展成為香港的最大出口市場。這一切無疑對香港的經濟發展都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就是這樣,香港逐步獲得了工業化所必需的資金 、技術、設備、勞力以及市場等條件,盡管在1957-1958 年間的世界經濟危機使經濟發展速度到影響,但它終歸完成了從轉口港時期向工業化時期的轉變。萌芽 於30年代的香港工業,至 1947年只有工廠961家,僱用人數47,400人;1959年激增至4,541家,僱用人數 達 177,330人; 1959年與 1947年相比,廠家和僱用人數分別增加了3.7倍和2.7倍。 1959年,在香港的出 口貿易中,港產品的比重已上昇到69.6% ,取代了轉口貿易的地位。 進入20世紀60年代以後,香港經濟(主要是工業、外貿)有了較快的發展,為70年代的經濟起飛奠定了 基礎。這時朝鮮戰爭已經結束;東南亞政局動蕩,不少人夾帶資金來港;內地因文化大革命的影響,原 準備在內地投資的華僑轉而將資金投進香港;西方資本主義經濟有了較快的發展,西方資本大量滲入香 港;而香港本身除了 1967年曾發生反英抗暴而受過短暫的衝擊外,政局一直比較穩定,這就為香港經濟 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環境,棉紡、織布、製衣、塑料以至新興的電子、鐘錶、玩具業等,都有較大的發 展。 1960-1969年,香港製造業工廠從5,346家增加到 14,078家,僱用人數從224,,400人增加到524,400 人,分別增加了 1.6倍和 1.3倍。同時期的港產品出口值則從28.67億元增加到 105.18億元,增加了2.7倍。 進出口貿易總值也從98.01億元增加到280.9億元,增加了 1.9倍。此外,房地產、建築、金融業等也相應 有所發展。 2.工業現代化、多元化和國際金融中心的形成 (70年代後) 70年代以來,則是香港工業向現代化、多元化發展和國際金融中心的形成階段。 70年代的香港經濟,不論是在加工工業、對外貿易還是交通運輸、金融、建築、旅游等都有迅速的 發展,逐步形成一個以加工工業為基礎、以對外貿易為主導、以多種經營為特點的工業城市。 以工業為例,香港註冊廠家從 1970年的 16,507家增加到1980年的45,025家,僱用人數則從549,178 人增加至907,463人,分別增加了 1.7倍和0.7倍。1980年,港製品輸出為681.71億元,佔出口貿易總額的 69.4% ,從事製造業人數則佔總就業人數的40%左右。據統計,1980年香港總產值(時值)為1,060億港元, 按人口平均的產值為20,933元(約合4,080美元) ,在亞洲僅次於日本而略高於星加坡。 70年代香港工業的發展過程,具有一些與其他國家和地區不完全相同的特點:出口導向,工業與貿 易有共生關係;輕工業佔優勢;小型企業佔多數,適應性強,等等。這些特點是由香港本身所固有的小 環境決定的。香港本身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