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乐记》的作者与思想渊源.pdf

发布:2025-01-25约6.48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乐记》的作者与思想渊源--第1页

《乐记》的作者与思想渊源

《乐记》的作者问题是中国音乐美学史上的一大公案,这一问题

关涉对《乐记》思想的理解,笔者就其作者问题进行研究比较后,赞

同张清常、蔡仲德等学者的观点,认为《乐记》的作者是西汉武帝时

期河间献王刘德与毛生等人。同时笔者追根溯源,探讨了《乐记》音

乐思想形成的渊源。

《乐记》的作者

《礼记·乐记》的美学思想博大精深,要想对其深入研究,首先必

须知道其作者与成书年代,这一话题在学术界一直有争议,至今仍无

定论。随着出土文物的面世,人们更加理性的审视这一课题,先后有

众多学者提出不同的结论,大至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战国初期公孙尼子说。郭沫若在《公孙尼子及其音乐理

论》一文中认为,今存《乐记》取自公孙尼子,沈约与皇侃既同为此

说,大约《公孙尼》原书在梁时尚未完具[1]。钱大昕、康有为、杨公

骥、蒋伯潜、李学勤等学者均持此观点。

第二种是战国至西汉说。蒋孔阳先生持此观点,认为《乐记》不

是一人一时之作,而是汉初儒者搜集和整理了先秦谈乐的言论、特别

是儒家谈乐的言论,综合起来,编辑成的一部著作[2]。

第三种是西汉说。一部分学者认为是西汉武帝时期河间献王刘德

与毛生等人所作,张清常、蔡仲德等人持此观点,此说最具影响。孙

尧年在《/SPAN乐记作者问题考辩》中说,《乐记》是西汉中

期以前儒家论乐的综合著作,主要为荀子学派的作品[3]。丘琼荪认为

《乐记》是汉武帝时杂家公孙尼之作[4]。孙尧年和丘琼荪所持的说法,

考证不够充分,未形成影响。

本文赞同《乐记》的作者是西汉武帝时期河间献王刘德与毛生等

人所作。理由如下:

第一,现代众学者在考辨《乐记》作者与成书年代时,所依据的

目录文献大体相同,即《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和《宋书·乐

志》,但得到的结论却是不同,甚至相反的,究其原因在于众学者对

《乐记》的作者与思想渊源--第1页

《乐记》的作者与思想渊源--第2页

材料的理解不同,他们从各自的视角出发,见仁见智。研究这一问题,

应将宏观的整体把握与微观的考证分析相结合,克服狭隘的视域。班

固的《汉书》是记录《乐记》作者最早的史料,《汉书·艺文志》中

《六艺略·乐类》记载:

汉兴,制氏以雅乐声律世在乐宫,颇能纪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

其义。六国之君,魏文侯最为好古,孝文时得其乐人窦公,献其书,

乃《周官·大宗伯》之《大司乐》章也。武帝时,河间献王好儒,与毛

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作《乐记》,献八佾之舞,与制

氏不相远。其内史丞王定传之,以授常山王禹。禹成帝时为谒者,数

言其义,献二十四卷《记》,刘向校书,得《乐记》二十三篇,与禹

不同。

《汉书》这段史料说明《乐记》成书于西汉,河间献王刘德与毛

生等人就是《乐记》的作者。汉成帝时,王禹本《乐记》在原来的基

础上又“数言其义”,“献二十四卷《记》”,可见,王禹对《乐记》

有新的贡献。“刘向校书,得《乐记》二十三篇,与禹不同”,大概

刘向在校勘时,将王禹本《乐记》的材料重新整理,只是篇数和文字

略不相同,整体应与刘德本《乐记》大同小异。《宋书·乐志》也有相

同论述。

第二,《隋书·音乐志》载沈约对梁武帝的《奏答》:“至汉武帝

时,河间献王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作《乐

记》”。此段观点与文字表述与《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相同,也说明

刘德与毛生等人是《乐记》的作者。从“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

者,以作《乐记》”可知,《乐记》不是刘德与毛生两个人所撰,应

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汲取众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