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台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的体系简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丰台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的体系简析
网格化管理是城市现代化管理的基本方式和发展方向,也是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积极探索。推进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就是拓展现有信息化城市管理的广度和深度,把网格化管理理念运用到社会服务管理工作中来,在信息化城市管理的基础上搭载人、地、物、事、组织等新的社会服务管理内容,整合基层社会服务管理资源,以责任制为依托,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形成及时发现并有效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推动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的落实,实现对社会服务管理事务常态化、标准化、全时段、无缝隙的创新管理。
2011年底以来,北京市丰台区将社会服务管理实行网格化管理作为重点创新工作之一,明确提出了“完成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试点工作,建立统一的丰台区数字城市指挥系统”及“推广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打造全区统一的数字城市运行指挥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形成职能多元、功能全面、处置高效的数字城市管理体系”等重要工作任务和目标。
一、八项措施实施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
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丰台区在16个街道全面构建起网络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
(一)梳理管理事项
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把社会服务管理的各项工作,特别是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管理事项落实到网格化工作中,对 “人、地、物、事、组织”进行服务管理,掌握基础数据、反映群众诉求、提供社会服务、管理实有人口、协调城市运行、维护治安秩序、排查化解矛盾、落实矫正帮教、指导安全生产、引导社会参与。
(二)划分单元网格
以信息共享、资源整合、网格统一、方便管理为原则,各街道以社区行政边界为基础,按照实际情况自行划分责任网格,网格最大不突破社区范围,实现无缝对接。一般考虑社区党支部范围、居住小区、功能区、大型单位等因素划定网格。
(三)落实“网格五员”
下沉职能部门管理人员,整合基层管理力量,将工作延伸到网格,将任务落实在网格,将问题尽量解决在网格。建立岗位责任制,逐一明确在网格的工作人员及岗位,并以实名制方式挂牌公布。社区书记和主任作为社区范围内网格工作的总负责人,负责统筹协调社区内所有网格的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每个社区划分若干网格,根据具体情况在每个网格设“网格五员”,即网格管理员(格长)、网格助理员、网格派驻员、网格督导员、网格信息员,各司其职,负责网格内各项具体事务。
(四)构建指挥平台
以 “网格五员”日常巡查、问题发现、前期处置为基础,以信息化系统为依托,构建 “区中心-街道分中心-社区工作站”三级指挥平台和“区级-街道-社区-网格”四级管理流程的工作模式,即“三级平台,四级管理”运行机制,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疑难区级协调”。
一是网格层级。以“网格五员”日常巡查处理为基础,充分发挥居民自治作用,尽量将问题解决在网格之中,网格层面无法解决的,利用“社管通”上报至社区平台。
二是社区层级。每个社区建立“社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平台”,负责处理网格上报的一般问题,并协调社区内的执法力量、各类协管人员、社会单位及其他相关人员等各种力量配合处置。社区层面解决不了的重点问题,及时上报至街道分中心平台。以“网格五员当时解决”与“社区协调解决”为保障,做到“小事不出社区”。
三是街道层级。每个街道建立“街道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指挥分中心”,负责辖区内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及时处理社区上报的各类事件,并下达街道各相关科室处理,指导社区做好网格管理工作。同时协助和监督职能部门处理各类事件,建立综合管理执法制度,通过集中办理、联合执法和综合整治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对确实需要区属职能部门协调解决的疑难问题,及时上报区级平台进行处理,实现“大事不出街道”。
四是区级层级。区级建立“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指挥中心”,负责接收各街道上报的疑难问题,并派遣至各职能部门。区各职能部门建立平台终端,与区级平台对接,负责接收区级平台派遣的问题,按办理时限及时处置并反馈。
(五)搭建“3+1”信息平台
在原有数字城市管理信息平台的基础上,拓展系统功能,建立社区、街道、区三级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和网格“社管通”终端(即3+1模式),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日常工作提供信息化手段,形成流程清晰、实时动态、互联共享、数据完善的信息系统。
(六)构建基础数据库
建立管辖区域内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涵盖“人、地、物、事、组织”五位一体的社会服务管理综合数据库,重点完善 “人、房”数据信息,建立人口、房屋和事件数据关联关系,实现“人房关联、以房管人”。数据库将依托于丰台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时向各专业部门抓取相关数据,并向网格管理工作提供共享数据资源,实现各部门、各街道、各社区按照不同权限进行数据信息的交换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