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_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章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 学习目标
了解新凯恩斯主义的形成和理论特点;
掌握新凯恩斯主义有关价格粘性和货币非中性论的主要观点;
正确认识新凯恩斯主义的利率效应理论;
掌握新凯恩斯主义信贷配给理论的主要观点;
能够辨析新凯恩斯主义在经济政策上与凯恩斯、新剑桥学派和新古典综合派的异同。
主要内容 一、新凯恩期主义经济学派概述
(一)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主要理论与特点
(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政策取向
二、货币的非中性
(一)工资粘性与货币的非中性
1、工资粘性
2、工资粘性下的货币非中性
(二)价格粘性与货币的非中性
1、价格粘性
2、价格粘性下的货币非中性三、利率作用与信贷配给
(一)利率的激励效应与选择效应
1、利率的激励效应
2、利率的选择效应
(二)银行最优利率的确定与信贷配
1、银行最优利率的确定原则
2、信贷配给
四、经济滞胀理论
(一)效率工资论
1、效率工资的决定
2、效率工资与非自愿失业(二)失业滞后论
1、对经济滞胀的解释
2、效率工资与非自愿失业
五、货币政策理论
(一)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和中介指标
(二)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机制
(三)信贷政策主张一、新凯恩期主义经济学派概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凯恩斯主义者们(主要代表是前面章节学习过的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剑桥学派)在理论上继承和发展凯恩斯主义的同时,着重将凯恩斯的理论运用于实际的经济政策之中,并不断分析出现的新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建议,帮助政府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得到了西方各国政府的重视。在 1948——1973年间,西方各国的工业生产增长了三倍多,经济基本上是稳定的和繁荣的,著名经济学家希克斯曾把这段岁月称为“凯恩斯时代”,可惜好景不长,连年推行扩张性财政金融政策也带来了种种恶果。其中最严重的就是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的通货膨胀与生产衰退、失业并存的“滞胀”局面。在这种背景下,现代凯恩主义倍受责难,随着时势变迁和政局更替,现代凯恩斯学派从官方经济学的宝座上跌落下来,在西方各国的地位和影响已大大削弱。在凯恩斯主义是日渐衰落的同时,经济自由主义在西方经济学界处于红火时期,经济自由之风吹遍西方,进而影响到世界各国,占据了影响和决定各国政府经济政策的主流学派地位。但在现实中经济自由主义取得的效果却令人失望,各国推行 新经济自由主义 的结果,是以巨大的代价换取了短暂的成功。 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新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又受到人们的怀疑和非难,国家干预主义又重新抬头。同一时期的美国一些有主见的中青年学者,在坚持凯恩期主义基本信条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和分析技术上改进原凯恩斯主义,形成了标名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一个新学派。 新凯恩期主义经济学派的英文原文为“new-Keynesian Economics”,这个学派在英文文字和含义上都不同也曾被译作新凯恩斯学派的“neo-Keynesian Economists”,在西方经济学文献中,以“neo”作前缀的主要是指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剑桥学派为代表的现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即本书第三、第四章中所介绍的两个学派,这两个学派在20世纪80年代后又被称作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Original Keynesian Economics),以便于新近兴起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相对应。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哈佛大学的曼昆(N.Greogory Mankiw)和萨墨斯(Lawrence Summers)、麻省理工学院的布兰查德(Olivier Blanchard)和罗默(David Romer)、斯坦福大学的 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普林斯顿大学的伯南克(Ben Bernank)等。(一)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主要理论与特点 概括地看,他们在吸纳并融合各学派理论之长、有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原凯恩斯主义的基础上,试图建立起一种有微观理论基础的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是以不完全竞争、不完善市场、不对称信息和相对价格的粘性为基本理论,坚持“非市场出清”这个最重要的假设,认为在货币非中性的情况下,政府的经济政策能够影响就业和产量,市场的失效需要政府干预来发挥积极作用。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认为,尽管经济主体具有相当的理性预期并按照最大化原则行事,但由于市场上存在着不完全竞争、经济主体只能获得有限信息和相对价格存在刚性等原因,工资和价格具有粘性的特征。粘性价格使得市场机制出现调节失灵,造成了“市场非出清”。在价格粘性的作用下,货币不再是中性的,货币等名义变量的变动会导致产量和就业量等实际变量的波动,政府采用矫正性的需求管理政策就能够对经济运行发挥作用。在市场失效时,确实需要政府采取行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