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实务》课程教学大纲.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公共关系实务》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课程性质与教学任务
《公共关系实务》是秘书专业、公关专业的课程。本课程课内学时数为54学时。一学期完成教学任务。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的、交叉性和边缘性的独立学科,学科以建立社会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良好的沟通关系,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社会组织的良好形象为主线贯穿始终。公共关系学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承担着推动社会进步、完善各类社会组织、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历史重任。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掌握“公共关系学”基本理论与实务操作知识,正确认识公共关系学与市场经济及其它学科间的关系,树立公共关系为市场经济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观念,从而掌握公共关系为社会实践服务的本领。
教学要求
本课程采用面授辅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理论篇”的教学中,着重公共关系原理的阐释,以公共关系的“社会—公众—传播”三要素为重点来阐述公共关系的性质、职能、类型、原则与规范;在“实务篇”中,以“信念—传播—效果”的方法论为立足点,对涉及以言语、文字、实像为媒介的公共关系实务操作,结合案例分析,作深入浅出的、形象生动的分析与研究。
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公共关系学”与“社会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组织行为学”、“企业文化学”、“大众传播学”、“新闻写作学”“广告学”“心理学”等学科联系密切。
课程教材与教学内容安排
本课程所选用教材为:《公共关系学》居延安 赵建华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年2月版
教学内容安排:
上篇 理论篇(27学时)
导论 :公共关系与公共关系学(4学时)
公共关系的渊源、兴起与发展(4学时)
社会关系和公共关系(4学时)
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4学时)
公共关系的职能与功能(3学时)
公共关系的类型(4学时)
公共关系的基本原则和规范(4学时)
下篇 实务篇(27学时)
公共关系实务方法论(4学时)
公共关系实务操作之一:前期调查(4学时)
公共关系实务操作之二:言语传播(4学时)
公共关系实务操作之三:文字传播(4学时)
公共关系实务操作之四:实像传播(4学时)
公共关系实务操作之五:复合式大众传播传播(3学时)
公共关系专职机构和专业人员(4学时)
第二部分 大纲正文
上篇 理论篇
导论 :公共关系与公共关系学
教学重点:狭义的公共关系,广义的公共关系,公共关系的基本内涵及它的五 个层面,公共关系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学科性质,我国公共关系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教学内容:
作为现代社会客观存在的公共关系:⑴公共关系的种种定义 ⑵公共关系的基本涵义
作为一门学科的公共关系学:⑴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⑵学科性质与学科现状
研究公共关系学的现实意义:⑴公共关系学与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发展 ⑵公共关系学研究和“改革、开放”
公共关系的渊源、兴起与发展
教学重点:公共关系形成的历史条件,公共关系的先驱艾维·李与伯内斯,公共关系的发展特点,公共关系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基础。
教学内容:
现代社会以前的公共关系:⑴公共关系概念的时代性 ⑵古人类对公共关系的认识 ⑶古代在公共关系活动方面的实践
公共关系在美国的兴起:⑴公共关系形成的历史条件 ⑵公共关系在美国的肇 始 ⑶公共关系创始人艾维·李与伯内斯
公共关系在现代社会的发展:⑴公共关系在时间范围内的发展及其特点 ⑵公共关系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基础 ⑶对现代社会公共关系的哲学思考
社会关系和公共关系
教学重点:社会关系的一般属性,社会关系的调节手段(刚性的、柔性的),公共关系的形态特征和调节法则。
教学内容:
社会关系的一般属性和形态:⑴社会关系的一般属性 ⑵社会关系的形态
社会关系的调节机制和调节手段:⑴社会关系的调节机制 ⑵社会关系的调节手段
公共关系的形态特征和调节法则:⑴公共关系的形态特征 ⑵公共关系的调节法则
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
教学重点:社会组织涵义及社会组织的运行环境,社会组织的形象涵义,公共关系的工作目标(广义的、狭义的),公众涵义及特点,公众的分类(纵向),信息传播在公共关系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
公共关系的主体——社会组织:⑴社会组织的运行及其关系因素 ⑵社会组织的形象 ⑶社会组织的工作目标
公共关系的客体——公众:⑴公众及其特点 ⑵公众的分类
公共关系内容——信息传播:⑴信息和信息方法 ⑵信息载体—传播媒介 ⑶信息传播在公共关系中的作用
公共关系的职能与功能
教学重点:公共关系的职能,公共关系的功能。
教学内容:
公共关系的职能:⑴采集信息的职能 ⑵咨询建议的职能 ⑶参与决策的职能 ⑷协调沟通的职能 ⑸渗透组织日常事务的职能 ⑹策划专题活动的职能
公共关系的功能:⑴监测功能 ⑵凝聚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