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与早期诊断.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肺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与早期诊断 影像科 黄 健 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我国肺癌的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X线平片、断层、CT、MR、血管造影及介入性放射学等。掌握各种检查方法的技术要领及临床应用,对于提高肺癌的诊断水平是十分重要的。 检查方法 一、X线平片,断层 正侧位胸片是发现肺癌的首选检查,它有利于病灶的定位及发现继发的阻塞性病变;透视是拍片的重要补充手段,如与肋骨、横膈、心影重叠的可疑结节、局限性肺气肿,膈麻痹则可通过透视得以明确;常规检查的缺点是密度分辩率不如CT。断层可以显示支气管狭窄或阻塞的形态有利于反映肺癌生长的特征。 二、高KV摄影及计算机X线成像 在普通的胸部X线平片上,被纵隔、膈及肋骨蔽挡的肺组织不能显示。这些部位几乎占正位胸片上肺脏的三分之一。一些特殊的检查方法如高电压胸片及计算机X线成像弥补了普通X线平片的不足。高电压胸片投照电压为120-250KV,较普通胸片的电压(60-80KV)明显增高。由于骨和软组织对高电压X射线吸收率相似,故高电压胸片可显示被肋骨重叠的血管纹理及病变。高电压X射线还可穿透纵隔,使气管、主支气管及心脏后的病变可显示。但对肋骨破坏(如转移)、骨折和肺内钙化显示较差。 计算机X线成像(computed radiograghy ,简称CR),是将X线摄影的信息记录在特制的影像板上,再由读取装置转入计算机内,产生数字化图像,而后经数字/模拟转换,产生灰阶图像,由于CR图像的摄影条件有较大的宽容度,采用图像处理器可使图像有满意的效果。因而使纵隔内的结构,如血管、气管及主支气管,以及被重叠的肺组织可清楚显示。尤其是对结节性病变的显示明显高于传统X线成像。CR图像信息可由磁盘或光盘储存,亦可连网和传输。 X线增感屏及胶片系统(简称屏-胶体系)改进的目的是使X线吸收差异较悬殊的肺野和纵隔结构同时显示。这需要胶片有较大的宽容度和对比度。由于新型的荧光体和扁平颗粒技术的应用,使屏一体系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例如非对称屏一片体系,此体系的胶片前部使用肺野增感屏,而背部增感屏用于纵隔结构,这可使X线平片能充分显示肺野及纵隔影像。另一种为胸部专用屏/胶体系,此体系HG-M增感屏和UR-I胶片组合,其增感屏相对密度比标准体系提高112%,而胶片密度下降,此系统可使密度低的早期肺癌结节易于显示。上述屏一胶体系需采用高电压投照技术,目前尚未在国内推广使用。 三、CT 自70年代CT应用于临床以来,检查技术有了明显进展,高分辨CT(HRCT)的应用缩短了检查时间,使图像质量明显提高。目前CT已成为肺癌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主要方法。 CT检查首先作常规平扫,扫描范围从肺尖至膈面,肺癌病例应包括肾上腺,以确定有无肾上腺转移。层厚为8-10mm。CT平扫的基础上,有时需对具体病灶做层厚1.5-4mm的薄层扫描,主要用于肺内2cm的小病灶及早期支气管病变。 CT增强扫描用于肺门、纵隔淋巴结与血管的鉴别和淋巴结的定性诊断。注射造影剂后在感兴趣层面以秒为单位选择一定时间范围连续扫描称为动态CT扫描。在肺结节的中心层作CT增强的时间-密度曲线,了解结节增强的程度,有助于良、恶性结节鉴别。 高分辨CT扫描(HRCT)采用薄层,骨算法重建和缩小视野,提高了CT影像的空间分辨率,并增强了清晰度。扫描层厚一般为1.5-2mm,采用140KV,200mA,时间为1.0-1.5秒,视野(FOV)80mm。此法可清晰、细微地显示肿瘤结节的密度、边缘及病变与肺血管和支气管和肿块的关系,还可确定有无胸膜转移。 螺旋CT(spiral CT , helical CT)的基本原理为:扫描床为匀速通过CT扫描机架,X线管一探测系统连续进行360度旋转,不断采集数据。扫描时采用描入法重建CT图像。由于扫描轨迹是螺旋形空间分布,扫描范围的全部容积数据均可收集到,故又称其为容积扫描。胸部螺旋CT扫描主要数据为一般扫描厚度为8mm,140KV,200mA,扫描时间为1.0-1.5s,螺距1.0-1.25,重建间距为1mm,容积算法。 和常规CT扫描比较,螺旋CT的优点为:(1)能够使患者在一次屏气状态下完成肺脏的全部扫描。由于扫描范围的体积数据连续采集,避免了常规CT检查时可能发生的因呼吸不均匀造成的病灶遗漏。(2)螺旋CT扫描可在任何一个层面重建图像。例如对肺内结节病灶,可保障图像通过结节中心,减少容积效应,能准确地测量CT值和观察病变形态。(3)螺旋CT增强效果优于常规CT扫描,使用的剂量也较少,约30%-50%,(4)螺旋CT图像经过后处理可进行肺内结节、气管、支气管和血管的三维重建。结节病灶三维重建有助于观察病变形态和与周围结构关系。 沿支气管长轴的多平面重建(MPPs)可显示病变在支气管长轴上的形态。仿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