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改革.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谈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改革
中职学校的教育既要适应社会的需求,又要顾及现阶段中职学生发展的需要。在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其应用几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从而影响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在社会覆盖面之广,为软、硬件及网络维护人员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特别是把“软件蓝领”的培养定位在中职教育后,既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亦对我们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这几年的教学教改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深化教学改革是一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其“深化”主要体现在扬弃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逐步建立“学教并重”的教学结构。考虑到目前中职生的现状,试图一步到位建立“学教并重”的教学结构是不现实的,应将这种教学改革目标作为长远目标,在这个前提下分阶段地进行课程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以期取得实际效果。我们意识到,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的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学教并重”的教学结构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中职生的学习内驱力弱众所周知,那么,如何把建构主义理论与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实际相结合,建立“学教并重”的教学结构,我们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应该成为我们教改的基础工作,因为没有学的教是无意义的教,没有学生的学,任何教改的努力也就成为徒劳。所以,我们对计算机专业教学结构的改革思路如下: 一、紧贴社会的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把社会的需求和学生学习的需求有机统一,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从初中进入中职后,学习的目标改变了,中职学生既有对口单招的压力,又面临就业的挑战。据了解,许多学生自发地对本专业相应的岗位群进行跟踪性的社会调查,掌握了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及其变化,因而他们十分关注专业的课程设置。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动机与需求是紧密联系的。如果说需求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源泉,那么,动机就是推动这种活动的最直接的力量。几年前,我们正是从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转变着手,找出了这种需求与动机的关系;也从中职培养目标与大学培养目标的差别看到了“子集式”的课程体系设置不适合中职的计算机专业教育,提出了我们进行课程设置改革的新思路;社会调查→岗位群→专业模块→课程设置,即根据中职生就业的岗位群设置相应的专业模块,并经过这几年的调整,逐步使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与社会的要求相适应。 二、打破课程的界限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摸准课程体系整体改革的切入点。为确保课程体系整体改革的创新性、科学性和应用性,要求试验时无论重点推进哪一层面的改革,均需在“怎样做”和“为什么这样做”两方面有所提炼和突破。 为确保课程体系整体改革能充分调动一线干部教师的能动性,列出以下切入点供选择: 1.宏观层面:专业教学计划(教学指导方案)开发及其评价的理论与实验 ①专业教学计划评价量表。 ②对部颁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评价与完善。 ③对部颁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开发与评价。 ④对部颁重点建设专业专门化方向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开发与评价。 ⑤引进课程模式的本土化,国内外职业资格比较及其对课程改革的导向。 2.中观层面:大纲、教材开发及其评价的理论与实验 ①大纲、教材评价量表。 ②对部分已出版教材的评价。 ③模块化、综合化大纲和教材的开发与评价。 ④适用于研究性学习的大纲和教材开发与评价。 ⑤将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渗透于文化课、专业课中的综合化教材的开发与评价。 ⑥引进教材的本土化。 3.微观层面:教法、学法、考法改革及其评价的理论与实验 ①符合职教特点的教法、学法、考法评价量表。 ②符合职教特点的教法、学法的研究与实验及其评价(重点为有职教特点的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归纳)。 ③能力本位的考核方法的研究与实验及其评价。 ④专业课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验及其评价。 ⑤适用于研究性学习的课件的制作、使用及其评价。 ⑥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网络教学在课程改革中的使用。 三、在教学评价方面走出认识上的误区,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 中职学生综合素质差,学习内驱力弱,认知水平和能力弱都是我们要面对的现实,承认这个现实但不是意味着就要采取迁就的策略。我们曾经有这样的教训,在为了“适应”学生,提高考试合格率,我们把教学要求一再降低,甚至已经降到大纲的下限了。考试前复习的范围缩到不能再小,甚至出现了“闭卷题目开卷考”的倾向。我们这样做的初衷是希望通过降低要求,提高合格率,让学生得到成功的刺激,提高学习积极性,使教学进入良好循环。但事实并没有产生我们所期待的效果,合格率是上去了,但差生并不由此而受到成功的鼓励,好学的学生却抱怨学到的东西太少了。我们自己也明白,如此教学质量并没有多大的
dai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