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牛女性生殖器炎症().ppt

发布:2015-09-14约5.4千字共6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妇科 牛兆园 女性生殖器的自然防御机能 1.外阴 外阴皮肤为鳞状上皮,抵御感染能力强。 两侧大阴唇自然合拢,遮掩阴道口,尿道口。 女性生殖器的自然防御机能 2 .阴道 由于盆腔底肌的作用,阴道口闭合,阴道前后壁紧贴,防止外界的污染,经产妇的阴道松弛,防御功能较差。 阴道分泌物中的粘蛋白可形成物理屏障,防止微生物侵损阴道上皮细胞。 阴道上皮在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影响下增生变厚,增加对病变体侵入的抵抗力,同时上皮细胞中含有丰富糖原,在阴道杆菌的作用下分解为乳酸,维持阴道正常的酸性环境(PH≤4.5),使适应于弱硷性环境中繁殖的病原体受到抑制,称为阴道自净作用。 女性生殖器的自然防御机能 3. 宫颈 宫颈粘膜分泌粘液形成粘液栓,堵塞颈管,粘液栓内含乳铁蛋白、溶菌酶等,而且宫颈内口平时紧闭,有利于防止病原体侵入,据报道宫颈粘液的下1/3能查出细菌,而上2/3查不到细菌。 女性生殖器的自然防御机能 4.子宫内膜 育龄妇女子宫内膜周期性剥脱,也是消除宫腔感染的有利条件。子宫内膜分泌液中含乳铁蛋白及溶菌酶。 女性生殖器的自然防御机能 5.输卵管 输卵管粘膜上皮细胞的纤毛向子宫腔方向摆动以及输卵管蠕动,均有利于阻止病原体的侵入。输卵管液含有乳铁蛋白及溶菌酶。 女性生殖器的自然防御机能 6.生殖道免疫系统 生殖道黏膜聚集有不同数量的淋巴组织及淋巴细胞在局部有重要的免疫功能,发挥抗感染作用。 炎症的发生 当自然防御功能遭到破坏,或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内源性菌群发生变化或外源性致病菌侵入,均可导致炎症。 外阴及阴道炎症 妇科最常见疾病。 外阴及阴道与尿道、肛门毗邻,局部潮湿,易受污染。生育年龄妇女性活动较频繁,且外阴及阴道是分娩及宫腔操作的必经之道,容易受损伤及污染。绝经后妇女及婴幼儿雌激素水平低,局部抵抗力下降,也易发生感染。 巴氏腺囊肿的手术治疗 巴氏腺囊肿造口术 手术、微波、激光,简单,保留腺体功能 巴氏腺囊肿剥除术 出血多、易损伤、影响功能,可根治. 滴虫性阴道炎 [治疗] 全身:甲硝唑 0.4 Bid×7 配偶同治,性伴侣同时治疗 局部: 甲硝唑外用 妊娠期可致胎膜早破、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妊娠期可用药 [治疗与预防] 1.消除诱因 2.单纯性VVC的治疗 局部:克霉唑栓 咪康唑栓 制霉菌素栓 口服:氟康唑 伊曲康唑 3.复杂性VVC的治疗 延长治疗时间 初始治疗 维持治疗 孕期以局部治疗为主 [治疗] 治疗原则为选用抗厌氧菌药物,主要有甲硝唑和克林霉素 首选甲硝唑 0.2 Tid×7 宫颈炎 宫颈炎的临床表现 大部分无症状,有症状者可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呈脓性,外阴瘙痒、灼热感。经间期出血、性交后出血等。可有尿频、尿急、尿痛。 查体:宫颈充血、水肿、粘膜外翻,有脓性分泌物附着。 [治疗] 需排除宫颈癌,可做液基细胞学检查、活检 主要为抗生素治疗,针对病原体选择抗生素 1.单纯淋病性宫颈炎 常用第三代头孢类 2.衣原体感染 四环素类 喹诺酮类 3.合并细菌性阴道病者应同时治疗 4.随访 盆腔炎性疾病 PID 病原体及致病特点 外源性病原体 淋病奈瑟菌 及沙眼衣原体 内源性病原体 寄居于阴道内的菌群 感染途径 沿生殖道粘膜上行蔓延 经淋巴系统蔓延 经血循环传播 直接蔓延 病 因 及高危因素 年龄 性活动 产后和流产后感染 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 经期卫生不良 感染性传播疾病 邻近器官的炎症直接蔓延 PID再次急性发作 宫内节育器 病 理 子宫内膜炎及子宫肌炎 输卵管炎、输卵管积脓、输卵管卵巢脓肿 盆腔结缔组织炎 盆腔腹膜炎 败血症及脓毒血症 Fitz-Hugh-Curtis综合征 临床表现 症状 可因炎症轻重及范围大小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发病时下腹痛伴发热,若病情严重可有寒战、高热、头痛、食欲不振。月经期发病可出现经量增多、经期延长,非月经期发病可有白带增多。若有腹膜炎,则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若有脓肿形成,可有下腹包块及局部压迫刺激症状。 体征 1.患者呈急性病容,体温升高,心率加快 2.腹胀、下腹部有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3.盆腔检查:阴道充血,有大量脓性分泌物,穹窿触痛,饱满; 宫颈充血、水肿、举痛;宫体,有压痛,活动受限;子宫两侧压痛,若为单纯输卵管炎,可触及增粗的输卵管,有压痛,若为宫旁结缔组织炎时,可触到宫旁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增粗,压痛 治疗 主要是抗生素治疗,必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