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女性生殖器官炎症讲稿_38871.doc

发布:2017-10-30约1.18万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带下病 一、定义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带下明显增多者称为带下过多,带下明显减少者称为带下过少。 经行前后、排卵期、妊娠期均有生理性带下增多。绝经前后白带减少而无明显不适,也为生理现象 关于带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泛指带脉以下的部位(带下医) 狭 义:妇女从青春期开始,阴道内流出的少量质粘、无色、无臭的液体,绵绵不断以润泽阴道。绝经前后白带减少而无明显不适,也为生理现象 带下病含义 广义 经带胎产杂等多种妇科疾病 狭义 妇女阴中流出的液体其量、色、质、气味出现异常 ,既带下病。 病理性带下表现: 量:明显增多或减少 色:即白、黄、赤、青、黑五色带下, 质:或稠或稀;或如涕如水;或如豆渣样;气味异常:或有腥臭、恶臭气者. 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二、历史沿革 《黄帝内经·骨空论》首见 “带下”之名。 《诸病源候论》专列“带下候”,明确提出带下病之名,并论述其病因病机。 《傅青主女科》列为首卷,并按五色带分别论述,并认为“夫带下俱是湿证”。 带下过多 引入病例 带下过多的定义带下过多指带下量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西医学的各种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内分泌功能失调(尤其雌激素水平偏高)等疾病引起的分泌物异常,可参考本节论治 二、病因病机 主要病机:湿邪伤及任带二脉,任脉不固,带脉失约。 主要病因:湿邪 内湿(脾肾肝) 外湿 带下病主症为带下量多,带为阴湿之物,故带下病多属湿邪为患。脾肝肾功能失常和任带二脉失于固约有极密切的关系。 脾主运化,如运化失职,水湿内停下注任带则发为带下。 肾为水脏,主五液,开窍于前后二阴,主闭藏,又与任脉相系,任主诸阴,其脉起于胞宫,故肾任脉胞宫间有密切关系。 任脉为阴脉之海,人体的阴液皆由任脉统司,任脉又与胞脉相通而循阴部;带脉绕腰一周,有约束诸经功能,泌受任脉的调济及带脉的约束,以主持带量,所以,带下有任脉主司,带脉约束。 1、脾虚 素体脾虚、饮食所伤、劳倦过度、忧思过度—损伤脾气—内湿流注下焦、运化失职伤及任带带下过多 2、肾阳虚 禀赋不足、房劳多产、年老体虚、久病伤肾—肾阳虚损、命门火衰;肾气不固 封藏失职—任带失约;精液滑脱—带下过多 3、阴虚夹湿 素体阴虚 相火偏旺 、老真阴渐亏 阴虚失守、久病失养+感受湿邪—伤及任带带下过多 4、湿热下注 脾肾虚 肝郁+感受湿热之邪—湿蕴化热 —湿热流注下焦—损伤任带,带下过多 5、热毒蕴结 摄生不慎 阴部手术消毒不严 热毒内蕴 经期产后忽视卫生—热毒直犯,或热甚化火成毒、湿热遏久成毒—热毒损伤任带二脉 三、诊断要点(5分钟) 病史:经期产后余血未净,摄生不洁或不禁房事,或妇科手术后感染邪毒史。 临床表现:带下增多,伴有带下的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阴部瘙痒、灼热、疼痛,或有尿频尿痛等症状。 检查:妇科检查:急性期有明显的体征(见表)辅助检查:明确病原体。 女性生殖系统的炎症 概述 女性生殖系统的炎症是妇科常见病 感染可发生于下生殖道:外阴炎、阴道炎、宫颈炎,也可侵及上生殖道,发生于子宫、宫旁结缔组织、输卵管、卵巢、盆腔。炎症可局限于某一部位也可累及几个部位。 急性盆腔炎可发展成为弥漫性腹膜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也可由于急性期治疗不彻底,转为慢性盆腔炎,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女性生殖器官自然防御功能 1大小阴唇自然合拢 2阴道口闭合,阴道前后壁互相紧贴 3阴道自净作用 4宫颈内口封闭,宫颈管粘膜腺体细胞分泌粘液 5输卵管蠕动及输卵管粘膜上皮细胞纤毛向宫腔方向摆动 宫颈管粘膜腺体细胞分泌的粘液为碱性 6子宫内膜周期性剥脱 阴道正常菌群 需氧菌:棒状杆菌、非溶血性链球菌、肠球菌及葡萄球菌。兼性厌氧菌:乳杆菌、加德纳尔菌和大肠杆菌。厌氧菌:消化球菌、消化链球菌、类杆菌、梭杆菌及动弯杆菌等。 此外,还有支原体及念珠菌。 阴道与这些菌群之间形成巧妙的生态平衡,并不致病,阴道环境影响菌群,菌群也影响阴道环境。正常阴道中乳酸杆菌占优势,乳酸杆菌一方面分解糖原,使阴道处于酸性环境;另一方面产生过氧化氢 (H2O2),具有强氧化作用,可抑制或杀灭多种细菌包括厌氧菌,在维持阴道正常菌群中起关键作用 。但当大量应用抗生素、体内激素发生变化或各种原因致机体免疫能力下降时,阴道与菌群之间的生态平衡被打破,也可形成条件致病菌。 病原体 细菌 细菌种类繁多,有需氧菌和厌氧菌。常见需氧菌有大肠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加德纳菌、淋病双球菌等。厌氧菌主要有脆弱类杆菌、消化链球菌、消化球菌等。 原虫 如阴道毛滴虫、阿米巴原虫等。 真菌 如白色念珠菌 病毒 如单纯疱疹病毒、尖锐湿疣病毒等。 其他 如沙眼衣原体、解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