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十四五”规划重点信息摘录.pdf

发布:2024-11-30约3.72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全民健康保障工程:

第四十四章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以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边境口岸城市、县级医院

为重点,完善城乡医疗服务网络。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积极发展医疗联合体。

加强预防、治疗、护理、康复有机衔接。推进国家组织药品和耗材集中带量采购

使用改革,发展高端医疗设备。完善创新药物、疫苗、医疗器械等快速审评审批

机制,加快临床急需和罕见病治疗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促进临床急需境外

已上市新药和医疗器械尽快在境内上市。

健全全民医保制度:

做实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推动省级统筹。完善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

制,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完善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推行以按

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

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

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独特优势。加强

中西医结合,促进少数民族医药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逐步增强,武汉市获批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武汉城市圈一体化进程加快。市州竞相发展,襄阳、宜昌加

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城镇化质量不断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9%。县

域经济加快发展,全国县域综合发展百强县(市)增加到7个。社会保障体系不

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超过90%,医保覆盖面达到95%。保障性安居工程

惠及700余万城乡居民。推动宜昌建设长江中上游区域性创新中心,以绿色化工、

生物医药等产业为重点,建设若干共性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联动

荆州、荆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布局建设一批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县

(市)和新兴产业基地,建设环大学创新经济带、各级各类开发区等创新生态圈,

完善创新服务和产业培育体系,探索各具特色的创新发展新路径,成为区域创新

驱动发展的重要载体。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围绕三维存储芯片、硅光芯

片、新型显示材料、高端医学影像设备等重点领域,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推

动“临门一脚”关键技术产业化,实现率先突破。制定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支持政策,建立“首购首用”风险补偿机制。创新药物推荐目录管理,推动创新

药物进入医疗保障体系。

大力推进质量强省建设,全面提升企业产品质量标准。完善质量基础设施,

推进计量体系和检测认证体系建设,探索建立质量分级制度。深入推进标准化战

略,加强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引导汽车、信息、装备、医药、化工等行业龙头企

业,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订,提升行业话语权。营造良好

品牌建设环境,推进产品品牌、企业品牌、集群品牌建设,引导企业加强品牌经

营,逐步将技术优势、质量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探索“互联网+”医疗健康服

务,推进智慧医院、远程医疗建设,构建覆盖诊前、诊中和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

化医疗服务模式。推进智慧养老应用系统建设,加快发展远程看护、健康管理、

康复照料等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加快县级医院提标扩能,推进县级疾控中心标

准化建设,全面提升救治和预防能力。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加

快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医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等体系,优化公共卫生应急

管理体系运行机制,增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能力,努力建成国家疾

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示范区。分片分区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

心,推动大型综合性医院多院区、差异化、均质化发展,引导部省属医院向医疗

资源薄弱地区下沉。加强市(州)现有医院建设,加快县级医院提标扩能。加强

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巩固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

系,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益性,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

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建设。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和现代医院管理制

度,改革完善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和综合监管制度。加强公立医院

建设和管理考核,强化医疗质量管理。支持社会办医。推广“互联网+医疗健康”

服务,加快基层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推进远程医疗。

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中医药深度融入公

共卫生体系,推进中西医临床协同,提升中医药特色康复能力。健全中医药服务

体系,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市县中医医院建设,实现全省乡镇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医堂和县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全覆盖。大力扶持优质中药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