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艺术概论(寻茹茹)第四章 电视剧.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章 电视剧 主讲:寻茹茹 金洪申 《电视艺术概论》配套光盘·上海高教出版社 《电视艺术概论》系列教案 我国电视剧自诞生至今,已经走过了50多年的风雨历程。而电视剧的真正发展,不过是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事情,但就规模和影响而言,它已经占据了电视文艺节目的半壁江山,成为一种独立的电视艺术样式。 第一节 我国电视剧的发展历程 一、电视剧的初兴 1958年6月15日,在我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播不久,就播出了我国电视剧的开篇之作《一口菜饼子》。 这部约有三十分钟的黑白电视剧,采用室内搭景直播的方式,三台摄像机现场录制,现场切换,直接播放给观众。在故事叙述形式上,该剧采用了第一人称的串讲方式.这部电视剧显露出与传统舞台剧不同的全新特征。 首先,它突破了舞台剧的时空限制,在演播过程中插入了电影《智取华山》中雷电交加的空镜头;其次,按剧情需要搭制了布景,真实地表现了房屋漏雨的情景;第三,演员的调度和表演都按照镜头艺术的要求进行处理。这些特征标志着电视剧这一新兴艺术样式的诞生。 从1958年到1966年间,全国各地的电视台陆续播出了180多部电视剧,使我国的电视荧屏上朝气蓬勃的新气象。从主题上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忆苦思甜。《一口菜饼子》就是这类作品的代表。 (二)英雄颂歌。它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革命先烈的歌颂,如《江姐》、《三月雪》、《火人的故事》、《小八路》、《活捉罗根元》、《红缨枪》、《我的一家》、《绿林行》等;另一类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当中新出现的英雄的歌颂,如《党救活了他》、《焦裕禄》、《雷锋》、《刘文学》等。 (三)对旧观念的批评与新生事物的颂扬 在新社会中。新思想对旧观念的战胜成为电视剧表现的一个主题,出现了一大批歌颂新生事物、新观念、新风尚的电视剧,如《青春曲》、《新的一代》、《辛大夫和陈医生》、《一家人》、《三条黄牛》、《相亲记》、《战斗在顶天岭上》、《桃园女儿嫁窝谷》等。 二、电视剧的停滞期 从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动乱期间,十年间只拍摄了《考场上的反修斗争》、《公社党委书记的女儿》和《神圣的职责》三部电视剧。“文革”使我国电视剧的发展浪费了十年的大好时光,这使得本来起步就晚的中国电视剧更加拉大了与国外电视剧的差距。 三、全面探索时期 从1978年开始,中央电视台和上海、浙江、广东等地方台先后推出了《三家亲》、《窗外》、《教授的女儿》、《永不凋谢的红花》等20多部电视剧,标志着我国电视剧走向复苏。 与此同时,我国开始引进外国电视剧,主要有前南斯拉夫的《巧入敌后》,英国的《安娜·卡列尼娜》,美国的《大西洋底来的人》、《加里森敢死队》,墨西哥的《女奴》、《诽谤》、《卞卡》,日本电视动画片《铁臂阿童木》等。这些国外电视剧的引进,大大加快了我国电视剧的发展进程。 1980年,我国电视剧产量突飞猛进,激增到一百多部,首批获“飞天奖”的《女友》、《凡人小事》、《有一个青年》、《乔厂长上任记》等一批优秀单本剧,在电视剧艺术上有着不凡的探索。它们以鲜明的镜头语言和强烈的现实感,确立了电视剧独特的艺术品格,形成了单本剧的黄金时代。 1981年我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播出,这一年共制作电视剧128部,其中优秀的作品有《新岸》、《大地的深情》、《卖大饼的姑娘》等。 卖大饼的姑娘 从1982到1989年,我国电视剧进入了全面的探索,各类题材和各种风格的电视剧大量涌现,像《蹉跎岁月》、《武松》、《高山下的花环》、《女记者的画外音》、《今夜有暴风雪》、《花园街五号》、《夜幕下的哈尔滨》、《红楼梦》、《西游记》、《努尔哈赤》、《秋海棠》、《平凡的世界》等作品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红楼梦 西游记 总体而言,80年代的探索所取得了成就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量激增,质量提高 电视剧创作迅猛发展,数量激增,年产量由80年代初的100多部(集)增加到1989年的2000多部(集); 在质量全面提高,出现了像《四世同堂》、《红楼梦》、《西游记》、《巴桑和她的弟妹们》、《新闻启示录》等一大批堪称经典的佳作。 (二)题材、风格、样式繁多 在80年代中前期,单本剧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出现了《新闻启示录》、《女记者的画外音》、《丹姨》、《希波克拉底誓言》等优秀作品,反映出电影创作观念对电视剧的影响。中期以后,以《四世同堂》和《红楼梦》为标志,长篇电视连续剧发展起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