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大班语言《小蝌蚪找妈妈》活动反思.pdf

发布:2025-04-02约小于1千字共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大班语言《小蝌蚪找妈妈》活动反思

在语言教学中设计的提问一般比较多,不同的提问设计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

果。一个好的提问设计不仅能培养孩子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扩展孩子的想象

空间,促进幼儿扩散性思维的发展,又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引起幼儿从多角度

认识事物,引发幼儿产生问题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水平。

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的提问往往太表面化、模式化。让幼儿在不知不觉

中,对我们的语言活动失去了兴趣,甚至让他们不再去关注别人的发言。而这就

要求我们教师在对幼儿已有水平的了解上对教案进行深入的剖析,提升问题的有

效性。

比如在语言教学活动《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过程中,按照教案教师有感情地

讲完故事后,按照故事的情节发展先后提出了下列问题:小蝌蚪遇到了哪些小

动物?它们是怎么说的?为什么会把它们当成自己的妈妈?小蝌蚪最后是怎样

变成青蛙的?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后,我认为:这些问题太过于表面化,完全

是让幼儿在回忆故事的内容,没有给孩子留有思考的空间,只要把故事的内容的

记住就能回答出问题,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过于简单,不利于培养幼儿发散性思

维。我觉得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1、小蝌蚪把哪些动物当成了自己的妈妈?

为什么会认错妈妈呢?2、小蝌蚪的妈妈究竟是谁?为什么小蝌蚪和妈妈长得不

像呢?3、小蝌蚪为什么问了那么多动物都没有找到妈妈呢?随着这些问题的层

层深入,能改变幼儿消极被动地接受故事的状态,逐步引导幼儿从直观形象思维

向抽象思维过渡,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是几个问题的综合,在问题的答案中隐含

着事物的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的道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