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形成与聚集机理 - 石油勘探与开发.pdf

发布:2017-08-14约3.19万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7 2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Vol.44 No.1 1 文章编号:1000-0747(2017)01-0000-10 DOI: 10.11698/PED.2017.01.00 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形成与聚集机理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腾格尔 ,申宝剑 ,俞凌杰 ,仰云峰 ,张文涛 ,陶成 , 席斌斌1, 2 1, 2 1, 2 1, 2 ,张庆珍 ,鲍芳 ,秦建中 (1.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 214126 ;2. 页岩油气 富集机理与有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无锡 214126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古生界页岩含气性原生有机质控制作用研究”(U1663202 ) 摘要:综合运用有机超显微组分识别、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高温高压等温吸附和页岩气稀有气体同位素年龄测定 等技术,深入研究四川盆地涪陵地区页岩气主力产层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的烃源品质、有机质孔隙 发育特征、页岩气赋存形式和封存机制。结果表明:①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主要形成于表层水生产力高、 底层水缺氧的沉积环境,TOC 值呈两段式分布,下段 TOC ≥3% ,主要由浮游藻类、疑源类、细菌和笔石等成烃生物 石油勘探与开发 及残留沥青组成,其中笔石是 TOC 值的主要贡献者之一,但页岩气主要来自浮游藻类、疑源类等富氢有机质及由其 生成的液态烃裂解。②有机质孔隙主要发育在固体沥青和富氢有机质中,是页岩气的主要储集空间。笔石等大量有 机质呈纹层状、堆积式分布,为页岩气提供了更多的储存空间和各类孔隙连通、流体流动的优势通道。③涪陵页岩 气处于超临界状态,以游离气为主。页岩气封闭体系的形成时间与生气高峰期之间的有效匹配以及后期构造活动对 页岩气封存条件的改造程度低是复杂构造区高热演化页岩气滞留富集的关键,页岩的吸附作用、毛管封闭以及低速 扩散形成了页岩气微观滞留富集机制。可见,复杂构造区高演化海相页岩气的形成与富集受缺氧的沉积环境、优质 的烃源岩品质、优越的储集空间和良好的封存条件综合控制。图10 表 1 参35 关键词:四川盆地;涪陵气田;页岩气;成烃生物;储集空间;赋存形式;封存机制 中图分类号:TE122.1 文献标识码:A Mechanisms of shale gas gener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the Ordovician Wufeng-Longmaxi Formation, Sichuan Basin, SW China TENGER Borjigin1, 2, SHEN Baojian1, 2, YU Lingjie1, 2, YANG Yunfeng1, 2, ZHANG Wentao1, 2, TAO Cheng1, 2, XI Binbin 1, 2, ZHANG Qingzhen1, 2, BAO Fang1, 2, QIN Jianzhong1, 2 (1. Wuxi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Geology, Sinopec Petroleum Exploration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