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健康管理基础知识.pdf
职业健康管理基础知识--第1页
标题:职业卫生知识宣传专栏
职业危害因素的分类
(一)按其来源分类
职业病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以下3类:
1、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有害因素
1)化学因素
(1)有毒物质,如铅、汞、苯、氯、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
(2)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有机粉尘等。
2)物理因素
(1)噪声、振动。
(2)非电离辐射,如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激光等。
(3)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温、低温。
(4)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
137131、23560
(5)电离辐射,包括放射性同位素(如Gs、IU、Co等)、
放射线(如X射线)。
3)生物因素
如附着于皮毛上的炭疽杆菌、甘蔗渣上的真菌、医务工作者可能接
触到的生物传染性病原体等。
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
(2)职业性精神(心理)紧张。
(3)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如安排的作业与劳动者生理状
况不相适应等。
(4)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
(5)长时间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1)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
(2)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采光照明不足,通风不良,有毒与
无毒、高毒与低毒作业安排在同一车间内等。
职业健康管理基础知识--第1页
职业健康管理基础知识--第2页
(3)作业环境空气污染,如氯碱厂泄漏氯气,处于下风侧的无毒生
产岗位的工人,吸入了氯气。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往往同时存在多种有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产
生联合作用。
(二)按所职业病的种类分类
2002年3月11日,卫生部颁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将
职业病危害因素按所致职业病的种类分为十大类:
1、粉尘类
2、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
3、化学物质类
4、物理因素
5、生物因素
6、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
7、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
8、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
9、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10、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
(1)氧化锌;
(2)二异化氰酸甲笨酯;
(3)嗜热性放线菌;
(4)棉尘;
(5)不良作业条件(压迫及摩擦)。
生产性粉尘
生产性粉尘指在生产活动中产生的能够较长时间漂浮于生产环境中
的颗粒物,是污染作业环境、损害劳动者健康的重要职业性有害因素,
可引起包括尘肺病在内的多种职业性肺部疾病。
一、生产性粉尘的来源
产生和存在生产性粉尘的行业和岗位众多,如矿山开采的凿岩、爆
职业健康管理基础知识--第2页
职业健康管理基础知识--第3页
破、破碎、运输等,冶金和机械制造工业中的原材料准备、粉碎、筛分、
配料等,皮毛、纺织工业的原料处理等;如果防尘措施不够完善,均可
产生大量粉尘。
二、生产性粉尘的分类
按粉尘的性质可分为无机粉尘和有机粉尘两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