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第一册第3章生命的结构基础3.1细胞膜(十三)沪科版讲解.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1 -
第1节 细胞膜——细胞膜的功能
一、教学内容
小分子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浓度关系
是否消耗细胞能量
是否需要蛋白质载体的协助
被动运输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否
不需要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否
需要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是
需要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不同实验及生活现象的探究分析,获得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及其区别;
通过独立和小组合作实验,提高实验动手技能,完成观察、测定实验;
【过程与方法】:通过生命科学、物理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初步养成运用所学各学科知识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科学思维的习惯;
在实验的观察、对比讨论与分析中,体现较强的通过对比分析获取实验信息的能力,能教完整地表达研究结果并对问题进行初步探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全班大、小组共同探究的学习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在合作中彼此协商分工,尊重他人;
通过对细胞膜结构和其功能相互关系的分析,逐步形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难点:亲水性物质与疏水性物质进出细胞是通过膜上不同的组成成分完成的。
四、教学设计
本节课通过前一阶段学习过的组成生命化合物引入,并在学习了细胞膜的组成和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及其区别,把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机地统一起来,便于学生理解。在探索的过程中把演示实验改变成学生小组实验,提高同学们的积极性与动手能力,激发同学们的思维,在自己动手实践以及亲身生活经历的基础上来探究、思考细胞膜的结构与其功能是相统一的、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的不同方式的特点,理解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五、教学过程
我们已经学习过了组成生命的物质基础,组成生命的物质只有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才能够完成正常的生命活动,由这些物质有机组合而成的、能够完成正常生命活动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
细胞。(细胞图)
在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过程中,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必需不断进行物质的交换,细胞要从外界环境吸收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物质,同时把细胞生命活动中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物质要想进出细胞,必须要经过的结构有:
细胞膜和细胞壁。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在细胞的最外面,有支撑和保护细胞的作用,对物质的进出没有影响。因此,物质要想进出细胞,就只受到细胞膜的影响。
(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我们刚学过这个模型,它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骨架,再加上蛋白质、多糖、固醇等分子,我们把细胞膜的这个模型叫做:流动镶嵌模型。
那么究竟哪些物质可以通过细胞膜进出细胞?这些物质通过什么方式进出细胞?这些物质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进出细胞呢?
我们通过实验来分析讨论:(实验一)
烧杯
水
透析袋
试剂
注意
A
60毫升
可溶性淀粉溶液
碘液
透析袋装好溶液之后请扎紧,放入烧杯之前,在水流中洗净;
B烧杯中在放入透析袋之前,取出2毫升水于试管中,;
实验做好之后放置在安全的地方,静置。
B
60毫升
葡萄糖溶液
(在实验静置时间内)教师演示扩散实验:(实验二)
把高锰酸钾放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红色的高锰酸钾向四周扩散直至红色均匀。(在讲台上通过实物投影投影至大屏幕,便于学生观察、讨论。)
1、仔细观察实验,你发现了怎样的实验现象?
1、红色的高锰酸钾在水中从中间向四周运动开来,红色部分不断增加;2、同时中间红色最深,向四周红色不断变淡,这就是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扩散现象。扩散指两种物质互相接触时,分别进入对方的一种现象。就其中一种物质而言,它总是从其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移动。如第四节课我们会闻到午饭的香味,并且是靠近前门口的同学先闻到,然后教室中部、后部的同学,再如,夏天马上到了,同学们打球后回宿舍,把鞋脱掉时,离得最近的同学就会最先有反应……
2、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扩散过程中,有外界给高锰酸钾分子的运动提供能量吗?
没有。所以,物质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的过程中不需要外部提供能量。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得到:各种物质是能够从高浓度的地方通过扩散移动到低浓度的地方,并且,这一过程不需要外界提供能量,那么当这个内外水环境中有透析袋之后,扩散还能不能进行呢?
实验一结果检测:
烧杯
处理
现象
分析
A
透析袋内
蓝色
淀粉不能透过透析袋,而碘能
透析袋外
无明显变化
B
烧杯中水(实验前)2mL+班氏试剂加热至沸腾(A组做)
无明显变化
葡萄糖能透过透析袋(高→低)
烧杯中水(实验后)2mL+班氏试剂加热至沸腾
红黄色
(B烧杯实验前的水做对比实验让A组同学进行,平均分配两个小组的工作量。)
在做以上检测的同时,思考下列问题:
1、
描述A组实验观察到的现象:透析袋内蓝色,烧杯内碘液的颜色。(同学回答时把透析袋和烧杯展示给全班同学)大家看到的现象都是这样吗?
这说明什么问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