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六章下渗总结.ppt

发布:2017-05-04约2.53千字共3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章 下渗 重量含水量(?) 体积含水量(?) 二、土壤水分的存在形式 1、吸湿水 2、薄膜水 3、毛管水 支持毛管水 毛管悬着水 三、 土壤水特性的主要参数 最大吸湿量 最大分子持水量 凋萎含水量 毛管断裂含水量 田间持水量 饱和含水量 各土壤水分常数相应的水分存在形式与作用力 下渗的概念 一、下渗过程的阶段 根据水分所受作用力及运动特征,干燥土壤在充分供水条件下的下渗分三阶段: 渗润阶段 渗漏阶段 渗透阶段 二、下渗过程中土壤含水量的垂向分布规律 前提条件:积水下渗、无地下水、初始含水量均匀、供水时间长 三、下渗率、下渗能力 下渗率(f ) 稳定下渗率(fc) 下渗能力(fp) 四、影响下渗的因素 (1)降水 (2)土壤 (3)植被 (4)地形 (5)人类活动 第三节 下渗的确定 1. 注水法; 2.人工降雨法 第三节 下渗的确定 基本思路:对在特定条件下取得的下渗资料,选配合适的函数形式,并根据曲线拟合的好坏确定其中的各项参数。 第四节 产流机制 一、截流与填洼 (1) 悬着毛管水带 (2) 支持毛管水带 (3) 中间包气带 四、产流的基本物理条件 1、超渗地面径流(Rs)的产流机制 四、 产流的基本物理条件(续) 2、壤中流(Rss)的产流机制 四、产流的基本物理条件(续) 3、饱和地面径流(Rsat)的产流机制 四、产流的基本物理条件(续) 4、地下径流(Rg)的产流机制 四、产流的基本物理条件(续) 五、常见产流模式(二种) 1、 Rs型——超渗产流型 特点:(1)产流量R取决于i和fp , R=?(i –f p)i ; (2)雨止时土壤含水量仍未达到田间持水量Wm; (3)径流成分单一。 2、 Rsat+Rss + Rg型——蓄满产流型 特点:(1)产流时土壤含水量已达到田间持水量Wm ; (2)产流量R取决于降雨量P和初始土壤含水量 W0, R=R(P,W0)=P-(Wm-W0) (3)径流成分复杂。 六、 流域产流特征分析 1.分析流域的气候及下垫面特征 2.分析流域出口的流量过程形状 3.分析影响次洪产流量的因素 七、有效降雨的含义 指降雨量中扣除植物截留、下渗、填洼与蒸发等各种损失后所剩下的那部分量。也叫做净雨。 流域产流特征通常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 * 第一节 土壤水分运动 一、土壤含水量 4、重力水 风干 最大吸湿量 凋萎含水量 最大分子持水量 毛管断裂含水量 田间持水量 饱和含水量 吸湿水 水分存在形式 薄膜水 毛管水 重力水 结合水 自由水 作用力 15 分子力 毛管力 重力 10000 31 6.25个大气压 0.3 0.001 第二节 下渗的物理过程和 影响下渗的因素 含水量(%) 深度(m) 饱和含水量 田间持水量 风干土 饱和带 过渡带 水分传递带 湿润带 湿润锋 饱和带 过渡带 水分传递带 湿润带 湿润锋 浙江义乌红壤剖面图 一、下渗的测定 二、下渗量的计算方法 (此处采用经验下渗曲线) ? 时间(min) ΣP (mm) ΣR (mm) F(t) (mm) 0 0.0 0.0 0.0 1 2.5 0.5 2.0 2 5.0 2.0 3.0 5 12.5 6.3 6.2 10 25.1 13.2 11.9 15 37.1 20.7 16.4 …… …… …… …… 1. 霍顿公式 2.考斯加柯夫公式 降雨P 植物截留In 填洼D 植物散发ET 下渗f 蒸发E 下渗f 二、包气带及其结构 (一)包气带定义: 饱和带 包气带 地下水位 支持毛管水带 悬着毛管水带 中间包气带 Z ? 包气带又可划分成三带: 1. 包气带地面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 分配的结果是将雨水分为地面和地下两个部分。即: P 当雨强小于下渗能力时,降雨全部渗入地下。 Rs F (二)包气带对降水的再分配作用 二、包气带对降水的再分配作用(续) 2. 土层对下渗水量的再分配作用 下渗水量(F)一部分以蒸发形式逸出地面(E)。剩余部分又被分成“土壤蓄存”和“径流”两个部分。 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