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工工艺学课件 第五章 煤的气化.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5.1煤气化原理;5.1.1.2 气化过程的基本物理化学反应
(1)干燥过程
(2)热解过程的化学反应
在热解阶段,煤中有机质和矿物质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形成固体、液体和气体产物。热解过程根据温度范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室温到350-400 °C)为干燥脱气阶段,主要是煤中的气体脱除和羧基的裂解;
第二阶段(400-550 °C)主要以分解和解聚反应为主,生成和释放出大量的挥发物;
第三阶段(550-1000 °C)主要是二次脱气阶段,在这一阶段,半焦变成焦炭,以缩聚反应为主。
从以上三个阶段可以看出,煤的热解过程的化学反应主要可分为裂解和缩聚两大类。;(3)煤气化的化学反应;② 气化反应 这是气化过程中最主要的反应,主要是碳元素与水蒸气和CO2的反应,以及部分甲烷的生成。
;煤中存在的其他元素如氮和硫等,在气化过程中与气化剂以及氮硫化合物之间也会发生反应如下:产生污染物的反应。;5.1.2.1 温度的影响
煤气化过程中C与CO2及H2O的反应过程均为吸热反应。在这两个反应进行过程中,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即升高温度对制气的主反应有利。
;5.1.2.2 压力的影响
压力对液相反应影响不大,而对气相或气液相反应平衡的影响是比较显著的。
在煤炭气化的一次反应中,所有反应均为增大体积的反应,故增加压力,不利于反应进行。
;在固体(碳)表面进行的气固反应中,通常有以下几个步骤:
气体反应物从气相扩散或转移到到固体内外表面;
气体反应物在固体表面吸附;
被吸附的气体反应物在固体(碳)表面发生表面反应;
反应产物从固体(碳)表面解吸;
反应产物从内表面扩散到固体表面;
反应产物从固体表面扩散到气相。
总反应速率受到具有最大阻力步骤(限速步骤)的限制。
如反应总速率受化学反应速率限制时,称为化学动力学控制,如受物理过程速率限制时,则称为扩散控制。
;其中温度是判断反应是否处于化学动力学控制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较低的温度范围(T1000℃)下,表面反应(步骤3)是气化过程中的限速步骤。随着温度升高,反应物通过孔和边界层(步骤1)的扩散对表观反应速率的影响越来越大。
控制煤气化过程中总反应速率的最慢反应是与碳的非均相反应,主要包括碳与CO2的反应及碳与水蒸气的反应(水煤气变换反应)两类。
; 5.1.3 煤气化动力学;5.1.3.2 碳与水蒸气的反应机理
碳与水蒸气的反应模型为:
?
式中Cf为碳表面上的活性中心
限速步骤是碳氧表面配合物的解吸附。基于此,部分学者提出如下反应速率方程式:
式中k1—碳表面上水蒸气的吸附速率常数
k2—碳与吸附的水蒸气分子之间的反应速率常数
k3—氢的吸附和解离平衡常数
—氢和水蒸气的分压;5.1.3.3 催化气化的反应机理
使用各种技术对表面C-O复合物进行了测量和表征,表明表面复合物的形成与气化过程中氧的传递过程有关,虽然不同的研究者对碳表面C-O复合物的描述存在差异。
但正是因为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化合物可以与氧形成缔合物,因此气化过程的催化活性组分通常为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化合物。;;煤气化类型-自热式煤的水蒸气气化;煤气化类型-外热式煤的水蒸气气化;煤气化类型-煤的加氢气化;煤气化类型-加氢气化耦合水蒸气气化;煤气化类型-水蒸气气化+甲烷化;按气化反应器类型分类; 5.2.1 煤气化方法的分类;固定床(移动床)气化法
固定床一般以碎煤或煤焦为原料,入炉煤粒度为6–50mm。煤由气化炉顶加入,气化剂由炉底加入,含有残碳的灰渣自炉底排出,煤和灰渣与气化剂逆向流动。固定床气化具有操作简单易控的特性。同时由于气化剂与煤逆流接触,气化过程进行得比较完全,具有较高的热效率等特性。
流化床气化法
又称为沸腾床气化。以粒度为3-5 mm小颗粒煤为气化原料,这些细颗粒在自下而上的气化剂作用下,保持着连续不断和无秩序的沸腾和悬浮状态运动,迅速地进行着混合和热交换,其结果导致整个床层温度和组成的均一。流化床气化具有生产能力大、燃料适应性广、使用小颗粒煤为原料等特点。;气流床气化法
是一种并流式气化,入炉煤粒度70 %通过200目,以并流方式在高温火焰中进行反应,所产生的煤气和熔渣在接近炉温的条件下排出,煤气中不含焦油等物质。气流床气化法从原料形态上可分为水煤浆、干煤粉两类。气流床对煤种(烟煤、褐煤)、粒度、含硫、含灰都具有较大的兼容性其清洁、高效代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