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关于中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doc

发布:2018-08-11约3.2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关于中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中学数学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是一门关键的课程。如何提高学生对此课程的学习兴趣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因此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数学教学生活化,进行反思性教学,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教学当中等几点建议,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学数学;生活化;反思性教学;信息化教学   一、前言   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每一次的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背后都有强大的数学理论在为其作支撑,因此数学在各个教育阶段都受到很大程度的重视。作为数学基础阶段教育的中学数学教学,更应该受到重视。在这个阶段培养起来的数学思维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更应该讲究方法技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主动轻松地学习数学,为此我对中学数学教学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二、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1.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实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组织生活化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主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数学地思维,感受数学的价值与作用,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世界数学化的一种数学教学思路[1]。   在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的是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真正起到“引路人”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双向互动,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更加生活化,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理解与接受。正如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所说:“教育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没有教育不能生活。”所以他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在数学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互动环节的生活化   根据历年的国际数学竞赛的情况分析,国内学生在数学解题能力方面比较强,而利用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时则表现为动手能力低,数学意识淡薄,数学创新能力差。原因之一,就是长期的数学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从心理上对数学产生了厌烦情绪,对数学产生了恐惧,而且一直处于一种恶性循环的状态。《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同时还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应该联系生活、紧贴生活,让生活进入课堂[2]。离开生活的数学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素材,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一个激励、探索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展的学习空间。   (2)数学知识的生活化   数学家华罗庚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华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普遍适用性的精辟叙述。因此教师在新课导入时,就要从学生的生活、需要、经验着手,并根据教师自身的经验,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熟知的生活常识及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以形象性、趣味性、情感性的方式刺激学生,引起学生的注意,实现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联系,搭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桥梁,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抽象复杂的问题变得浅显易懂,使学生不再厌倦学习,而是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反思性教学   反思是人们思维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人们通过反思会使思维变得更加全面。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而学会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会进行反思性学习。通过反思教师所讲的内容和自己所理解的内容,当发现它们不匹配时就会有疑问,这样学生就能主动提出问题。只要学生通过反思发现了自己在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就说明其在反思性学习的进程中迈出了一大步,不仅为其后的继续反思提供信心,而且为反思提供了有效保障,通过反思阐述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理解,然后做出自己的思维判断。不管判断正确与否,教师都应该鼓励和开导。只有这样不断地反思,才能在学习中有所突破。   反思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它顺应了时代对教育提出的“终身学习”、“学会学习”和“问题教学”的要求,它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学习的具体过程,重新构建起自己对问题的理解,通过这样的理解,和书本中的知识进行对比,得出问题的所在和自己的见解。反思性学习能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种有策略的、有方向的、主动的、自觉的行为,从而改变过去那种被动而机械的教学方式,时常能给出有创意的新知识、新方法,不断提出有新意的问题,以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的目的[3]。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