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策略实践研究.docx
PAGE
1-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策略实践研究
第一章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概述
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音乐学习,在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与素养。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我国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被概括为三个维度: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
审美感知是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它涉及学生对音乐的感知、理解和鉴赏能力。研究表明,音乐审美感知能力与个体的智力发展密切相关。一项针对我国小学生音乐审美感知能力的调查显示,具备良好音乐审美感知能力的学生在数学、语文等学科的学习上也表现出较高的成绩。例如,在上海市的一项研究中,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等方面均有所提高。
艺术表现是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它强调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表现自我、创造和展示才华的能力。在艺术表现方面,我国初中音乐课程设置了一系列实践活动,如合唱、合奏、独奏等。据调查,参与这些活动的学生在自我认知、团队协作和创造力方面均有所提升。例如,某初中开展了一次校园合唱比赛,参赛学生在准备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自己的音乐素养,还在团队合作中学会了沟通与协调。
文化理解是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学生理解音乐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音乐教育不仅是一种艺术教育,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在我国,许多传统音乐文化如京剧、民族音乐等,都在音乐教育中得到传承和发扬。据一项针对全国范围内初中音乐课程设置的调查显示,超过80%的学校在音乐课程中融入了民族音乐教学,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还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总之,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学生音乐学习的全面发展。通过音乐教育,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还能在审美、艺术和文化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第二章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策略
(1)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策略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游戏、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例如,在教学《茉莉花》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歌曲中的茉莉花形象,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意境。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这可以通过引入经典音乐作品,让学生欣赏和比较不同风格的音乐,从而提高他们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例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情感表达,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
(3)艺术表现能力的培养是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如合唱、合奏、舞蹈等,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自己的音乐表现力。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即兴创作,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例如,在音乐课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型音乐会,让学生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艺,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团队协作能力。
第三章课堂教学策略实践研究案例
(1)案例一:在一次初中音乐课上,教师以《茉莉花》为教学内容,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模仿茉莉花的动作中学习歌曲。课堂上,教师首先播放了一段茉莉花的视频,让学生感受茉莉花的美丽与优雅。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模仿茉莉花的动作,如轻柔的手势和优美的姿态,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会了歌曲。
(2)案例二:在教授《黄河大合唱》时,教师采用对比教学法,将《黄河大合唱》与其他西方合唱作品进行对比,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合唱的特点。课堂上,教师播放了不同风格的音乐片段,让学生感受中西音乐的不同之处。随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唱练习,通过对比,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国合唱的气势磅礴和情感丰富。
(3)案例三:为了培养学生的即兴创作能力,教师在一次音乐课上设置了“创作小舞台”环节。学生根据所学的音乐知识,自由组合,创作出属于自己的音乐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运用各种音乐元素。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展示,通过这一活动,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现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第四章评价与反思
(1)在评价与反思环节中,首先应对课堂教学策略的实践效果进行综合评估。这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学习成果以及课堂氛围等方面。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可以了解他们在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等方面的进步。例如,通过学生的合唱表演,可以评价他们在音乐表现力、团队协作和情感传达方面的成长。
(2)评价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通过自我评价,学生可以反思自己在音乐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促进自我提升。同伴评价则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激励。例如,在小组合作创作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评价作品的创意、旋律和节奏等,这种评价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