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6.docx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的内容。这一节主要讲述了降水的概念、降水的形成、降水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降水量的因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降水的相关知识,掌握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规律,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天气和气候的基本知识,对降水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对降水量的测量、降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需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体系,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热情。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降水的概念、形成过程、分布规律及影响降水量的因素;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提高学生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降水的形成过程、降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降水量的测量、降水分布规律的应用。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表等,直观展示降水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降水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的降水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讲授新课:
(1)降水的概念与分类:引导学生学习降水的定义、类型及形成过程。
(2)降水量的测量:讲解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如雨量计、蒸发皿等。
(3)降水分布规律:分析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如赤道多雨、两极少雨等。
(4)降水分布的影响因素:讲解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如纬度、海陆位置、地形等。
案例分析:以我国为例,分析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降水分布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突出降水的基本概念、形成过程、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可用流程图、等形式展示降水形成过程,用地图、图表展示降水分布规律。
八.说教学评价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考察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地理素养。
九.说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针对降水量的测量、降水分布规律等难点,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点儿整理:
降水的基本概念:降水是指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滴或冰晶,从云层落到地面的现象。包括雨、雪、冰雹、雨夹雪等不同形式。
降水的形成过程:降水形成的过程主要包括蒸发、凝结、降水等环节。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冷凝结成云滴,当云滴足够大时,就会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
降水量的测量:降水量的测量通常使用雨量计进行,雨量计可以准确测量一定时间内降水的总量。
降水分布规律: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表现为赤道多雨、两极少雨。赤道地区由于太阳辐射强烈,水蒸气含量高,降水量大;两极地区由于气温低,水蒸气含量少,降水量少。
降水分布的影响因素:纬度、海陆位置、地形等是影响降水分布的重要因素。低纬度地区降水多,高纬度地区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山区降水多,平原地区降水少。
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我国降水的分布受季风影响较大,表现为东南沿海地区降水多,西北内陆地区降水少。夏季风带来的水汽导致东南沿海地区降水丰富,而冬季风则使得西北内陆地区降水稀少。
降水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合理利用降水资源,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通过修建水库、灌溉设施等,调节降水时空分布,为农业生产提供水源。
降水与人类生活:降水对人类生活产生重要影响。适量降水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满足人们生活、工业、农业等用水需求。但降水过多或过少都会给人类生活带来困扰,如洪涝、干旱等灾害。
降水与气候变化:降水量及分布的变化对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降水分布不均,加剧洪涝、干旱等灾害的发生。
降水观测与预测:降水观测是气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降水量的观测、分析,可以预测未来降水趋势,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降水相关术语:降水量、降水率、降水类型、降水分布、降水系数等,这些术语是研究降水现象的基础。
降水与水资源:降水是水资源的重要来源。水资源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