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关于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概况及家乡交通运输发展历史、现状的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关于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概况及家乡交通运输发展历史、现状的分析
-----物流1班17号 彭伟
目录
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概况
家乡安徽省交通发展历史概况
2012年安徽省交通运输业发展状况
交通运输发展历程总结
交通运输下期发展纲要
一、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30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交通运输坚持改革开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巨变。
——公路通车总里程和公路密度比1978年增长3倍多,高速公路从无到有,达5.39万公里,居世界第二;
——建成公路桥梁总量是1978年的近5倍,苏通长江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终南山隧道等一批施工难度大、科技含量高的世界级公路桥梁和长大隧道建成运营;
——农村公路总里程达313万公里,其中新改建农村沥青(水泥)路255万公里,是改革开放前的4倍多;
——港口生产性泊位和万吨级泊位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48倍和19倍;港口货物吞吐量和国际集装箱吞吐量跃居世界第一,拥有14个亿吨大港;
——内河通航里程达到12.3万公里,50%以上为等级航道;
——民用汽车拥有量是1978年的25倍,民用运输轮驳船增长1倍,净载重量增长7倍;
——公路完成的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比1978年增长13倍、21倍、10倍和31倍;水路完成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比1978年增长5倍和16倍,90%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通过水运完成。
二、安徽省交通发展概况
安徽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与内陆腹地的过渡带,也是沟通京、沪、宁的南北重要通道,为水陆交通之要津,交通运输的发展历史悠久。水路交通早在4000多年前就与中原沟通,秦朝大规模修筑驰道,汉唐以后陆上驿运已相当发达。近代交通始于二十世纪初叶,但发展非常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安徽交通运输工作在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坚强有力的领导下,取得了显著进一步,尤其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中,随着国家一系列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富有创新精神的江淮交通人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科学发展,敢走新路,勇破难题,甘当重任,安徽交通迈入快速、协调发展阶段,有力地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
又好又快发展。 到2008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48827公里。全面完成国家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和西部开发省际通道安徽段的建设任务;公路密度达到106.8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七位。按照行政等级分,国道3241公里(含国道主干线677公里),省道8473公里,县乡及以下公路137113公里;其中国省干线中二级及以上公路占89%,居全国第6位。路网结构显著提升,整体通行能力显著增强。 1991年10月4日,我省第一条高速公路-合宁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实现了我省高速公路零的突破。随后,又相继开工建设了合巢芜、安界等一批高速公路项目。截止2008年底,全省通车高速公路里程突破2500公里,位居全国第九位。基本实现安徽高速公路东西向3小时过境、南北向6小时过境,合肥至十六个省辖市当日往返。 1995年铜陵长江公路大桥的建成,结束了我省境内400公里皖江无跨江大桥的历史。到2008年,全省共有桥梁27362座,总长1088633延米;隧道87道52701延米。拥有长江大桥3座、淮河大桥12座,在建各1座,真正实现了数千年来人民群众天堑变通途的梦想。
水运建设步伐全面提速,到2008年,全省航道总里程达到6507公里,通航里程5596公里。其中一级343公里,三级391公里,四级350公里,五级688公里,六级2527公里,七级707公里,七级以下590公里。长江、淮河、沙颍河、合裕线、芜申运河被国务院列入全国内河高等级航道里程达1122公里,占全省通航里程的五分之一。 2008年底,全省完成水运建设投资23.6亿元,创下历史新高。港口吞吐量达到2.7亿吨,列全国内河水运第三位、中部六省第一位;芜湖港口吞吐量达到4680万吨,位居全国内河十大港口行列。沿江l000吨级及以上泊位超过200个,港口数量居中西部地区第一位。芜(湖)马(鞍山)组合港战略稳步推进,力争早日建成内陆省份首个亿吨大港。
农村公路民生工程取得新业绩。截至2008年底,全省农村公路里程135806公里,占全省公路总里程的91.3%。在农村公路中,县道23941公里,乡道36240公里,村道75625公里。全省乡镇公路通畅率为100%,建制村公路通达率为99.8%、通畅率为82.5%。
运输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到2008年底,全省营运车辆达到37.5万辆。其中载客汽车7.99万辆,载货汽车26.87万辆,公路运输经营业户达到145092家,从业人员达到735502人;营运客车中,中高级客车1.35万辆,占客车总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