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价值主体马克思哲学主体性思想的根本旨趣.doc

发布:2022-11-20约7.54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价值主体马克思哲学主体性思想的根本旨趣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1 文1:价值主体马克思哲学主体性思想的根本旨趣 1 一、 区分了“认知主体”与“价值主体” 2 二、以价值主体为基础,阐明了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 3 文2: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生态旨趣 6 一、社会有机体发展的生态化目标 6 二、社会有机体系统的生态化整合 7 三、社会有机体生成的生态化调控 8 参考文摘引言: 9 原创性声明(模板) 9 文章致谢(模板) 10 正文 价值主体马克思哲学主体性思想的根本旨趣 文1:价值主体马克思哲学主体性思想的根本旨趣 贺来教授的新著《“主体性”的当代哲学视域》(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版)以现当代西方哲学的“主体性”批判为背景,思考了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问题。“主体性”问题是现当代哲学探讨的主要问题之一,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问题又充满着异常的复杂性。将这样一个问题谈出新意、谈出深度,需要著者做出极大的努力,也是读者最为关注的方面。总体而言,本书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贡献。 一、 区分了“认知主体”与“价值主体” “主体性”问题是现当代哲学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很多学者对现代性展开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都将矛头指向了“主体性”概念,换言之,现代性批判与“主体性”批判相互关联。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主体性”这一概念在哲学发展中的重要性。但“主体性”观念究竟意指什么?“主体性”批判到底指向何方? “主体性”观念“所指的是自笛卡尔以来近代哲学所奠定的从自我意识的‘自我’出发来规定一切存在的哲学观念。”(原著第7页,以下引用只注明页码)这便将“主体性”与近代哲学联系起来,实质上是将“主体性”确定为近代哲学的基础。因此,“主体性”批判不是简单对一个概念所做的批判,而是对整个近代哲学的批判。 通过考察 “意识形态批判”、“社会规范基础批判”、“主体的存在方式批判”等内容,作者分析了现当代哲学“主体性”批判的真实指向,即这些批判所意指的主体是抽象主体,“构成其理论内核的是‘主体’作为‘实体’的理论信念”(38页)。这就意味着,“主体成为实体”是主体这一概念招致批判的深层根源,“主体”性批判就是要破除实体主体化的理论取向。 至此,作者对我们开始所提出的两个问题都给出了答案,整部书的主题也开始显现。如果现当代哲学的“主体性”批判针对的是实体化的主体,那么对这种批判的肯定并没有完全终结“主体性”这一概念的意义,因为在对实体化的“主体性”进行批判的同时,“非实体化”的主体逐渐呈现出来。作者所力图阐明的正是后者。这实质上是对主体进行了两个层次的区分,前者被作者称为认知主体或思维主体,后者被称为价值主体。 价值主体与思维主体不是绝然的对立关系,它的内涵实际上已经包含在后者中,但“它们一方面被实体主义的理论原则所压制而不能得到充分的伸张,另一方面被认识论的思维范式所掩蔽而不能在‘主体性’内涵的阐发中得到充分的彰显。”(46页)同时,这两者也不是完全的并列关系,价值主体相对思维主体更具优先性。作者考察“主体性”的目的在于区分思维主体与价值主体,进而拯救“主体性”概念的价值内涵。价值主体的提出就是要肯定主体的价值意蕴、价值维度。其更深层的指向在于彰显人的价值,实际上指向每一个人生命中不可剥夺的自由,每个人人格的独立,每个人应承担的责任。 由此可见,作者所进行的不仅是纯粹的学术思考,更有强烈的现实指向。这从后面的内容可以看得更清楚。因为作者紧接着回答的问题就是有尊严的幸福生活如何实现;如何应对价值虚无主义的挑战?对于前者来说,就是要使人成为真正的目的,确立个人的自由与社会的正义,并提供丰富的生活方式;对于后者来说就是要确立价值信念的真实主体。两者都要通过对价值主体的阐发来进行论证和申辩。 二、以价值主体为基础,阐明了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 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究竟是思维主体还是价值主体?该问题在论述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已经出场。作者首先总结了两种意义上对马克思哲学“主体性”原则的理解。一种是从哲学的基本问题出发,将其理解为人的思维,或者主观的能动性与创造性;一种是基于“实践”观点,将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理解为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前者采用的是一种认识论的立场,实质上是将马克思哲学的主体理解为“认知主体”。这自然要接受现当代哲学对此展开的批判。后者从实践出发,但仅将实践理解为认识的来源、动力和标准,采取的依旧是认识论的立场,同样是现当代哲学批判的对象。作者据此认为,这两种理解都不符合马克思哲学“主体性”思想的真实意义,应当把马克思哲学的“主体”首先把握为价值主体,并阐明,价值主体强调的是主体的自由性、目的性与责任性。 在对待马克思哲学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