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实现公共服务.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导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建设,努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现实问题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极其重大而紧迫的问题。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关键 核心观点: 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在抓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社会建设必须有利于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居民个人之间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一致、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发展权等基本人权得到保障的目标。 关于政府的职责职责 : ●十七大报告提出,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对于服务型政府来说,必须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在抓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因此: ●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责,同时也就成了政府社会建设的关键和核心内容。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应该包括的内容: ● 底线生存服务:包括就业服务、社会障、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主要目标是保障公民生存权。 ●公众发展服务:包括义务教育、公卫生和基本医疗、公共文化体育,主要目标是保公民的发展权。 ●基本环境服务:包括居住服务、公共交通、公共通信、公用设施和环境保护,主要目标是保障公民起码的日常生活和自由。 ●公共安全服务:包括食品药品安全、消费安全、社会治安和国防安全等领域,主要目标是保障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含义有三: ●第一,全体公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和原则应该均等。当然,这里讲的不是所有公共服务,而只能是指“基本公共服务”。 ●第二,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结果应该大体相等。这里的“大体相等”不是绝对平均主义,天下也不可能绝对平均。 ●第三,社会在提供大体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成果的过程中,尊重某些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 (二)中国现阶段推进基本公共均等化的客观必然性 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分析: 一是理论的角度 二是实践的角度 三是国际的角度 从理论的角度来分析: 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从横向上体现“以人为本”和弥补市场公共产品“供给失灵”重要的制度安排。 人的三层含义论: 其一,从横向看,是指“全体人民”。 其二,从纵向看,这里的人不仅指当代人,而且包括下代人,是个“多代人”的概念。 其三,从内核分析,这里的人不是单需之人,而是多需之人:包括物质生活需要、精神生活需要、生命健康和安全的需要、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既然以人为本的“人”有上述三层含义,特别是要“从横向上体现以人为本”,就必须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是“弥补”市场公共品“供给失灵”的重要的制度安排: 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作用的过程中有两种情况:在提供私人产品和私人服务方面,市场机制确实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其生命力可谓旺盛矣;但在提供公共品和公共服务方面也确有“捉襟见肘”之处。要正视市场机制在提供公共品供给方面的“失灵”或局限性。基于此,需要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机制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分析: 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缓和当今社会矛盾的现实需要。 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 2000年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为2.87% 2001年3.19% 2002年3.41% 2003年3.28% 2004年2.79%, 2005年2.82% 2006年超过3% 2007年3.22% 2008年3.48% 2010年: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了2010年年度工作要点,今年要促进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4%目标的实现 卫生费用 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不低于5%是世界卫生组织的基本要求。发达国家如英国为8%、德国为11%、美国则超过了15%。 1978年,我国卫生事业经费占GDP的比例仅为3% 2007年,全国卫生总费用达10966亿元,占GDP比重为4.81% 城乡差别: 据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差额的绝对值为9646元。 到了2008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额的绝对值有所增长。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额的绝对值为11020元,差额扩大了1374元。 2009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绝对差额的绝对值扩大到了12022元,呈逐年扩大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