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自主学习课件.ppt

发布:2024-10-10约2.73千字共1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预习导学预习导学课堂讲义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教材问题解答课堂讲义预习导学课堂讲义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教材问题解答预习导学课堂讲义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教材问题解答预习导学课堂讲义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教材问题解答教材问题解答高中历史·必修3·岳麓版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1.社会背景: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统治阶级推行政策的需要。2.黄老思想的内容 (1)内容:一个是治身(养生),一个是。 (2)主要观点:强调“”,既尊重自然规律反 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 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的哲学观。休养生息无为而无不为治国积极无为3.作用:使西汉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4.黄老之学统治地位的丧失 (1)原因: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2)儒家学说经过自我调整,整合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董仲舒的新儒学 (1)提出背景: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2)思想来源:以《》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 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公羊春秋(3)主要观点①认为“”是天地之常经,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②提出“”的学说,神化皇权,宣扬“君权神授”。③强调君王施政应以德为主,提出“、义、礼、智、信”五常和“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4)作用:有利于巩固和打击割据势力;对君主权力的过度膨胀也能起到一定限制作用;被汉武帝采纳,成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大一统天人感应中央集权仁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1)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2)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名师点睛]董仲舒的新儒学有效协调了君?臣?民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大一统、“君权神授”来强化中央、君主的权威;通过“天人感应”来制约君主的行为;通过“三纲五常”来规范社会群体成员间的秩序,从而稳定了社会统治秩序。主流地位主题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的内容、特点及产生的影响1.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的内容 (1)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3)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提出“限民名田”和“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的主张。(4)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并大力提倡孝道。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的特点 外儒内法,思想专制,又带有神学倾向。3.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的影响 (1)在当时为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中央集权,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2)儒家独尊,使儒家学说逐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3)董仲舒的新儒学带有神学色彩,导致西汉长期的神学迷信的泛滥。(4)推动了教育的发展。(5)儒学独尊长期以来束缚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6)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中反映了董仲舒对待儒学的什么态度?结果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答案态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果: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并付诸实行,儒学开始处于独尊地位。原因:该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统一的需要。口诀记忆董仲舒的思想一春一罢一君神,三纲五常二天人。注释:一春:春秋大一统。一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君神:君权神授。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二天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阅读与思考】提示“天人感应”思想体现了皇权的绝对地位,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对君主专制权力无限扩张的一种制约;但依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