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调研报告 .pdf
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调研报告
关于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的调研报告
——群文
近年来,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出
现大量剩余,并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为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
对农业生产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影响,本人走访了两个村,并选
择了100户有劳动力转移的农户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农村
劳动力大量转移,对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明显,但
对农业生产也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且社会问题较为突出,应引
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特点
某某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镇,截至2009年末,全镇耕地
面积2938公顷,占全镇总面积的30.2%;农业人口5.8万
人。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如下六大特点:
一是从转移人数看,总数较为稳定。2005年至2009年,
某某镇分别转移农村劳动力1.7万人、1.81万人、1.80万
人、1.73万人和1.75万人,分别占当年农村劳动力总数的
47.3%、48.1%、48%、47.5%和47.8%,从总量和占比来看,变
化都不大。临时性外出务工人员减少,长期外出务工人员增
加,劳动力转移队伍相对较为稳定。从100户的调查结果看,
2009年转移的203名劳动力中,常年在外务工(一年以上)
的占99%,临时性在外务工的仅5人。
二是从转移渠道看,无序外出偏多。近几年来,政府实施
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阳光工程”,旨在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
度,但受各方面条件制约,不能充分满足庞大的劳动力输出需
求,农村劳动力转移仍以亲友帮带和自闯为主,有组织的外出
务工比例不高。2009年,全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通过劳
务机构介绍的仅占11.6%,亲友帮带的占42.2%,自闯的占
41.8%,其他形式的占4.4%。
三是从产业分布看,以
二、三产业为主。经统计,2009年,全镇转移的农村劳
动力中进入
一、
二、三产业的分别占0.9%、56.1%和43.0%。
四是从转移流向看,以东部沿海为主。2009年,某某镇
转移的1.75万农村劳动力中,省内、省外和境外的比例分别
为21.3%、78.6和0.1%,到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东部
沿XX县区占76.9%,到西部和其他地区仅占1.7%。东部沿海
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对劳动力的强大需求,西部开发大
战略的实施也对内陆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机会,从发展趋势看,
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仍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集中地。
五是从年龄结构看,以青壮年为主。2009年,某某镇外
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中18岁以下、18—35岁、35岁以上的比例
分别为7.5%、67.8%和24.7%。而从调查结果看,203名转移
劳动力中,没有18岁以下的外出务工人员,94%的为青壮
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以青壮年劳动力居多。
六是从文化程度看,以初高中为主。2009年,某某镇外
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初中、高中、大专以上
文化的分别占13.1%、70.5%、15.6%和0.8%。入户调查的203
名农村转移劳动力中,初中、高中文化程度的比例分别为
48.7%、38.8%。
二、劳动力转移对当地经济社会的主要影响
(一)正面影响:
1、转移就业,带动了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劳动力向城镇
和非农产业的转移,不仅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问题,
也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加。一方面,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
收的重要来源。据统计,近5年来,某某镇每年外出务工农民
工的劳务收入总额均在2.5亿元以上。据对100户样本家庭的
调查,2009年外出务工人员人均年收入14127元,是当地农
民人均纯收入的3倍以上。另一方面,增加了留守农民的生产
收入。由于农村人多地少,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进步,国家惠
农政策出台后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外出务工人员闲臵的土地
一般都会被留守农民耕种。调查的100户样本家庭中有36户
对耕地采取“转包给他人”的方式进行耕种。
2、返乡创业,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外
出务工,既是一种谋生手段,也是一个财富积累和技术学
习的过程,部分外出务工者在打下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拥有
一定管理或技术水平后,尝试回乡自主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