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pptx
宁波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汇报人:XXX2025-X-X
目录1.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
2.课程体系与学分设置
3.主要课程介绍
4.实践教学环节
5.毕业要求与学位授予
6.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
7.师资队伍与教学资源
01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
培养目标培养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身心健康、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具体包括:掌握基本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专业知识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人工智能等领域。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技能培养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编程能力、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等专业技能。通过参与项目实践,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迅速适应,具备一定的技术领导力。
培养要求知识结构学生需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涵盖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算法等多个方面,并具备相应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英语水平,能够阅读和理解专业英文文献。技能要求学生应具备编程能力,熟练掌握至少一门编程语言;具备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能够参与软件项目的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实现等工作;同时,应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和项目管理能力。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勇于实践,能够独立完成课题研究,并具备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
培养规格知识层面学生应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包括但不限于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网络等,确保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知识体系。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在软件开发、系统设计、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如编程能力需达到熟练使用至少两种编程语言,具备独立设计和实现软件系统的能力。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创新思维和职业道德等,要求学生能够在多学科环境中进行有效沟通与协作,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02课程体系与学分设置
课程体系结构通识教育涵盖人文社科、自然科学、艺术体育等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思维,占比约为30%。专业基础包括计算机科学基础、数学基础等课程,为学生提供专业学习的基础知识,占比约为40%。专业核心专注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如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等,强化专业技能培养,占比约为30%。
学分设置学分分配本专业总学分要求为160学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约50学分,专业基础课程约60学分,专业核心课程约40学分,实践教学环节约10学分。课程类别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约占总学分的75%,选修课约占总学分的25%,保证学生知识结构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学分要求学生须修满规定学分方可毕业,其中专业核心课程不得低于总学分的30%,确保学生在专业领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
课程设置原则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约60%的课程为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确保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基础与前沿课程体系兼顾基础知识和前沿技术,约40%的课程为前沿技术课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以适应科技发展趋势。通识与专业课程设置平衡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约30%的课程为通识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
03主要课程介绍
基础课程高等数学为学生提供数学基础,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等,是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约需修满48学分。大学物理涵盖力学、电磁学、光学等基本物理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硬件原理,通常安排24学时。线性代数教授向量、矩阵、行列式等线性代数基本概念和运算,对于计算机图形学、算法设计等领域至关重要,学分约为24。
专业核心课程数据结构深入讲解算法设计原理和常用数据结构,如栈、队列、树、图等,是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通常学分24-30。操作系统系统学习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包括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等,对理解计算机系统至关重要,学分约30-36。计算机网络涵盖网络体系结构、协议、网络设备等内容,培养学生网络设计和分析能力,学分一般在24-30之间。
专业选修课程人工智能探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培养学生算法设计和创新思维,学分约为24-30,是热门选修课程。网络安全学习网络安全的基本原理和防护技术,包括密码学、入侵检测、防火墙等,学分一般在24-30之间,对于未来职业发展有重要意义。软件开发涉及软件开发的全过程,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等,培养学生软件工程能力,学分约为24-30,是实践性很强的选修课。
04实践教学环节
实验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