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课程改革与教学方式的转变.ppt

发布:2017-02-09约1.41万字共7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之中 人只不过是一棵苇草,是自然界中最脆弱的。但是,人是能够思想的苇草。 要摧毁他,不必全宇宙都武装起来。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于死地。然而,即使宇宙毁灭人,人仍然比毁灭他的力量更尊贵。因为他知道自己面临毁灭,以及宇宙优越于自己的事实,而宇宙对此一无所知。 因此,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之中。正是由于这一点,我们必须站立起来。 ——帕斯卡(Blaise Pascal, 1623-1662) 新课程改革与 学习方式的改善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 李伟胜 提纲 一、比较三种课程理念, 聚焦 课改重点之一:改善学习方式 二、考察学校教育现状, 关注 教学方式问题:探析被动之因 三、透析现象探究原因, 反思 深层教育观念:知识观学习观 四、改变课程教学观念, 生成 新型教学方式:促成主动探究 一、比较三种课程理念, 聚焦课改重点之一: 改善学习方式 1.三种课程观的比较 2.新课改视野中的学习方式 3 .理解学习方式的一种思路 4 .当代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比较三种课程理念, 聚焦课改重点之一: 改善学习方式 2.新课改视野中的学习方式 (1)新课程观的核心——学习经验 ●不仅课程内容是经验,而且课程要让学生亲身去经验。 知识、教师等因素是形成经验(课程)的条件,而不是经验本身。 ●“学习经验”(learning experience)这个术语,是指学生与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仅仅是教师做了些什么。 ●如果没有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个人经验(名词)的经验过程(动词),学习就不可能是真正有意义的。 2.新课改视野中的学习方式 (2)新课程中的学习方式 ●学习者与课程的关系: 纯粹的知识永远不能成为课程,知识成为课程的条件就是学生的参与;只有学生以某种形式与知识发生了相互作用(而非单向的接受),课程才真正存在。 ●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建构过程成为实施新课改的必要条件。 ——核心: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3)衡量是否真正实施新课程的重要指标 ——学习方式的具体体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有主动参与的机会; ●学生是否利用这些机会主动探究知识; ●学生是否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习质量。 新课改:更新教学方式,改善学习方式 新课改提出:要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有效地接受与体验、研究、发现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提倡交流与合作学习。 如:上海市一期课改提出了“基础学力”;二期课改提出了“总学力系统”,即构成了基础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 目标观:以往在培养目标的设计上更多地考虑“知识与技能”,而现在认识到应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整合。 3、理解学习方式的一种思路 (1)“学习方式”的两个方面 和辨析“学习方式”的两种取向 (2)区分学习方式的几个维度 (1)当代青少年的发展特征 信息敏感,探索多方面时尚 压力虽多,乐观面对未来 主见独特,要求平等交往 重视自我,强调个性 …… …… 4、当代学生的学习方式 (2)理想的学习方式 ①突出强调个体主动性,包括对学习方法的主动反思、对知识结构的主动整理…… ②以清晰的自我意识、较高的元认知为基础,合理选择、灵活运用各种学习方式 ——聚焦到两点:动力、 能力 或者说:我要学、我会学 山里少年 韩少功:《山里少年》,《文汇报》2003年8月29日第11版。转载于《读者》2003(22)。 我发现凡精神爽朗、生活充实、实干能力强、人际关系好的乡村青年,大多是低学历的。 老李家的虎头只读过初中,是个木匠,但对任何机器都着迷,从摩托到门锁均可修理,看见公路上一辆吊车也要观察半天,是百家相求的“万事通”,自己的日子也过得很富足。 周家峒的献仁更是个连初一也没读完的后生,忙时务农,闲时经商,偶尔也玩一玩麻将或桌球,但并不上瘾,已经娶了个贤慧妻子,见邻居有困难都乐呵呵地上门相助,走在山路上还哼几句山歌。 与此相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