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查房.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护理查房
———肝血管瘤
目录
疾病相关知识
病例介绍
护理诊断及措施
健康教育
1
疾病相关知识
疾病相关知识
肝血管瘤中最常见的多为肝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 of the liver),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常见于中年女性,多为单发,也可多发。左、右肝的发生率大致相等,肿瘤生长缓慢,病程长达数年以上。术前大多数病例都能得到确诊,绝大多数无症状,少数因肿瘤较大而出现肝区不适。
疾病相关知识
临床表现
1、瘤体较小时无任何临床症状,常于体检作腹部B超时偶然发现。
2、瘤体增大后的主要表现为:
(1)腹部不适,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隐痛或不适、厌食、恶心呕吐;
(2)可长期发热、寒战和盗汗,类似肝脓肿。
(3)肿瘤增大可压迫、推移邻近脏器,出现各种相应的症状,如吞咽困难、腹胀、腹痛、嗳气、黄疸和腹水等,孕妇可能影响分娩。
疾病相关知识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2、凝血功能
3、肝肾功能检查
4、甲胎蛋白(AFP)
疾病相关知识
影像学检查
1.超声表现:
显示肝内均质、强回声病变,边界大多清楚,或病变区内强回声伴不规则低回声,病变内可显示扩张的血窦。
2.CT表现:
(1)平扫:肝内低密度区,轮廓清楚,密度均匀或病变区内有更低密度区,代表血栓机化或纤维分隔,少数可见到钙化。
(2)增强扫描:
①早期病变边缘显著强化呈结节状或“岛屿状”,密度与邻近腹主动脉相近,明显高于周围肝实质密度,持续时间超过2分钟。
②随着时间延长,增强幅度向病变中央推近,而病变的低密度区相对变小。
③延时扫描病变呈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平扫时病变内更低密度无变化)。
疾病相关知识
影像学检查
3.同位素99mTC肝血池扫描及肝血管造影检查有助于肝血管瘤的诊断,表现为无肿瘤染色,边缘清楚锐利,血管瘤显影时间较长。
4.MRI:T1图像呈低信号强度,T2弛豫时间延长,表现为高信号强度组织。
增强扫描是诊断肝血管瘤的重要方法,具有特征性表现,诊断正确率可在90%以上。
疾病相关知识
治疗
手术切除是治疗肝血管瘤的最有效的方法。
1、小的、无症状的肝血管瘤不需治疗,可每隔3~6个月做超声检查,以动态观察其变化。
2、一般对肿瘤直径>10cm,或直径5~10cm但位于肝缘,有发生外伤性破裂危险,或肿瘤虽小(直径3~5cm)而有明显症状者,可根据病变范围做肝部分切除或肝叶切除术。
3、病变广泛不能切除者,可行肝动脉结扎术。
2
病历简介
案例介绍
徐洋,男,47岁,于2017-03-16入院,诊断:右肝血管瘤
主诉:中上腹疼痛半月
现病史:患者入院半月前出现上腹部胀痛,无畏寒、发热,无呼吸困难,无腹胀、便血,无头晕、头痛及意识障碍等,遂于我院就诊。行CT检查提示右肝血管瘤,专科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无肝脏蜘蛛痣,肝颈回流征阴性,无腹壁静脉曲张,无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软,中上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我科门诊以右肝血管瘤收入院,自患病以来,饮食可,睡眠、精神可,自诉大便未解,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下降。
既往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病史,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病史,1+年前有“急性胰腺炎”病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既往有外伤史,否认输血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个人史:无夜游史,不嗜烟,不嗜酒。
家族史:家族中无同样患者。
案例介绍
入院查体:
T:36℃ P:84次/分 R:20次/分 BP:132/85mmHg
入院评估:
压疮评分22分,跌倒评分0分,导管评分0分,MEWS评分1分,BI评分100分,疼痛评分2分。
心理社会评估:
婚姻状况良好,配偶体健,家庭和谐,经济状况良好。
案例介绍
实验室检查:嗜酸性粒细胞数(EOS):0.012×10^9/L。嗜酸性粒细胞率(EOS-R):0.00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TPP):20.5s。
阴离子间隙(AG):6.70mmol/L。肌酸激酶(CK):312 U/L.
影像学检查:CT:肝右后叶、肝左外叶分别见一团块稍低密度影,边界欠清,大者位于肝右叶,最大截面约7.2×4.5cm,增强扫描动脉期边缘强化,门静脉期渐近性强化;考虑血管瘤可能。肝左外叶及右前叶另见小结节影,可疑小血管瘤,胰腺体尾部体积增大,主胰管显示。
3
护理问题及措施
护理问题及措施
2017-03-16 病员于今日入院,步入病房,精神可,稍感腹部疼痛不适,疼痛评分2分,自诉无过敏史及高血压、糖尿病病史。
P1:疼痛 与肿瘤浸润有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