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方案.doc

发布:2017-01-12约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 教 学 方 案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有关加强社会实践教学的精神,依据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计划,特制定本实践教学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拓展教学空间,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能力、培养品格,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全面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 二、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 (一)内容 本次实践教学涉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两门课程。根据各门课程理论教学的内容学生可以自己确定实践内容,也可以参考本教学计划后面所附的实践课题来选择实践内容。集中部分的学生由教研室统一确定实践地点和内容。 (二)形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采取读原著写体会的形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采取社会调查的形式,分集中和分散两部分进行。分散部分的学生由实践小组组长负责组织,集中部分的学生由教研室统一组织。 三、实践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目的 1、通过实践教学,加深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内容、观点和方法的理解,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意义。 2、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发现实际问题、分析实际问题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大学生认识能力、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增长大学生的才干,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3、通过实践教学,使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4、通过实践教学,深化教学改革,拓展教学空间,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5、通过实践教学,使大学生亲身体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和成就,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不断增强大学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树立正确的社会理想。 (二)要求 1、分散部分的学生由各班班长负责按各班实际学生人数进行分组,每实践小组8人左右,确定实践小组组长。集中部分的学生按各班实际人数10%的比例由班长负责通过民主程序确定,并将学生名单报告任课教师,各任课教师上报教研室。 2、各实践小组组长组织本组学生确定实践地点,设计调查方案,拟好调查提纲,认真组织本组学生的实践活动。 3、学生要服从老师和实践小组组长的安排,认真准备,积极参与。社会调查结束后,学生要认真撰写调查报告,要求1—2人撰写一篇(超过2人的,第三作者开始不计成绩),调查报告不得抄袭,一经发现将做零分处理,字数要求2000字以上。调查报告统一要求A4纸打印(主标题宋体一号字、副标题宋体二号字、院系专业年级姓名和正文宋体四号字),不符合要求的调查报告一律不予批改。 四、实践教学具体日程安排 分散部分日程安排 时 间 内 容 负 责 人 第十周 发动、部署社会实践活动 任课教师 第十周周末 各班分组、确定地点、拟好调查方案 班长、实践小组组长 第十一、十二周 社会调查 实践小组组长 第十三、十四周 撰写调查报告 学生 第十五周 上交调查报告 学习委员 第十六、十七周 批阅调查报告 任课教师 第十八周 总结 任课教师、教研室 (二)集中部分日程安排(实践地点:桑植县贺龙纪念馆) 时 间 内 容 负 责 人 第十周 发动、部署社会实践活动,落实实践地点和实践内容 任课教师、教研室 第十一周 挑选、组建实践分队 各班班长、任课教师 第十一周 拟定调查提纲 学生、任课教师 第十一周周末(11月19日) 社会调查 任课教师、教研室 第十二、十三周 撰写调查报告 学生 第十四周 上交调查报告 学习委员 第十五、十六周 批阅调查报告 任课教师 第十八周 总结 任课教师、教研室 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家界校区教研室 二0一一年十一月八日 附件一:实践教学参考课题 附件二:集中部分调查经费预算方案 附件三:实践教学纪律规定 附件四:调查报告撰写方法 附件五:社会实践基本情况登记表 附件一: 实践教学参考课题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